刘丽波:真实、真诚、培养真的人
很开心,最近基金会推出的访谈系列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为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公益默默付出的人,小编特约与德清相伴多年,亦师亦友,时常为基金会发展建言献策的“丽波姐姐”做一期访谈,听听她在多元视角下(资深公益从业者、教育者、媒体人、宝妈)对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公益的感受和思考
刘丽波: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和非营利组织管理教育背景,曾就职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财经界》杂志社、《公益时报》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等机构,拥有多年媒体、教育和公益行业从业经验。
2013年,在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参与创办国际慈善管理EMP课程。2015年,作为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加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历任教学中心副总监、学员事务总监、发展与校友事务中心总监。现任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培训学院课程主任,兼任深圳市羲辰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理事、深圳文和至雅公益基金会理事、《南方周末》公益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发起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
全文约5600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德清:您是如何走进公益行业的呢?
刘丽波:应该是2010年初的时候,我从体制内的媒体辞职,到公益时报社工作。当时有一些朋友不大理解,为什么我会放弃所谓的“事业编”而选择了公益这样一个“小众”的领域。其实我的想法特别简单:当时我已过而立之年,有了一些人生感悟,不想再被外物束缚,想做一些喜欢的事儿。我在网上看到了公益时报社的招聘启示,很心动,就去应聘了。
回想起这次选择或者转折,其实也有很大的必然性。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当老师,这所学校是由北大青鸟和北大天桥共同资助成立的“公办民助”的创新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北大青鸟集团资助了一些偏远山区的高中生到学校来读书,叫“青鸟班”。我和这些学生有很多接触,其中有几名同学顺利地考上了心仪的高校。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再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激发全民参与救灾捐助,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公益元年”,我多少也是受此影响走进了公益行业。
在公益时报社工作了三年,让我对我国的公益事业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2013年,离开媒体到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工作,开始了公益教育之路。有朋友问我原因,我说媒体人是记录者和守望者的角色,我不想总在河边儿看着,也想下去游一游。北师大也是我的母校,投身公益教育是我向母校的一次回归。
德清:您喜欢音乐吗?平常会不会听音乐或者演唱会?
刘丽波:很喜欢。我老家在东北农村,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学校园,音乐课很少,除了看电视,听音乐的机会不多。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开始真正接触流行音乐尤其是世界各国的音乐。
我特别喜欢交响乐。在北京,音乐会和演唱会很多,价格也亲民。大概十年前吧,我每年都会听十几场音乐会,主要是交响乐。中山公园音乐堂去的比较多,便宜的票五六十元,当时电影票在三四十元的样子。保利剧院、国家大剧院相对贵一点儿,但也有很多场次可以买到几十元的票。现在也还有很多低价票。
德清:作为孩子的妈妈,您对幼儿/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哪些期待呢?
刘丽波:我有两个孩子。我相信很多妈妈都和我一样,有了孩子之后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认真想过我对孩子的期待,我希望孩子有健全的人格,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现在,我其实并不着急孩子一定学会什么,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多地感受和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除了读书和旅行,音乐是非常好的方式。
有人说,音乐是素质教育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我很认同。音乐指向精神,她有一种魔力,超越语言、年龄、地域和文化,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其实,小孩子对音乐有一种先天的喜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呵护这份喜爱,发展这份喜爱。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格的完善、圆满,赖于乐的感化作用。
具体到幼儿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我希望她是简单的,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获得和参与的;我希望她是平常的,就好像吃饭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她是愉悦的,让孩子乐于参与、乐在其中。如果从反面讲就是,我希望音乐教育不要特长化,不要间断,不要强制。
德清:作为德清基金会的理事,您多次参与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公益相关活动,相比其他的公益领域,您有些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刘丽波:真实、真诚,培养真的人。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深耕中国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打造“快乐合唱3+1”公益项目,推广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我特别喜欢项目的Slogan——“用童声照亮童心”,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也说出了我最深的感受。几年前,我在长沙音乐厅第一次观看“快乐合唱3+1”公益音乐会,孩子们在台上那种发自肺腑的快乐和眼中闪烁的星光,让我热泪盈眶、记忆犹新。
在参与德清基金会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我有几个很深的感受。一是“快乐合唱3+1”项目带来的快乐和成长。无论是参与其中的孩子、老师,还是幕后工作人员、伙伴,虽然很辛苦,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项目在变化和完善,孩子们也在参与中不断成长。
2019年,刘丽波参加乡村中小学合唱教育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二是德清基金会以合唱为支点推动乡村儿童素质教育,满怀热忱且坚持不懈,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其中有李克梅理事长等创始人的热爱,更有远见。同时,基金会一直保持开放的胸怀,不断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项目实际成效。
三是德清基金会以其创新实践和感召力,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专家,其中有指挥家,有老师,有学校,有其他基金会伙伴,还有国际机构。我能感受到大家对这份事业的真心喜爱和大力支持,这背后其实是对基金会价值观的认同,也是对项目价值的认可,这成为项目进一步发展的基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清基金会与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的合作,引入“珂达伊音乐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被誉为“匈牙利国宝”,对乐器的要求少,有助于合唱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推广。
匈牙利老师兰迪为安仁县合唱团现场指导
德清:“快乐合唱 3+1”公益项目是在国际公益学院的学习中不断成长,现在演化出新的米多多乡村童声合唱周项目,能否从项目的成长出发谈谈您对公益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看法?
刘丽波:科学公益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指的是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科学的工具和技术为手段,提升公益行业解决社会问题的成效。科学理念贯穿于问题识别、方案制定、实际执行和效果检验的整个过程,有效性是科学公益的验证。
我们常说中国的公益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也有很多公益1.0、2.0、3.0甚至4.0的提法。简言之,1.0是指个人好人好事;2.0是指有组织地持续做公益;3.0是指专业化的“科学公益”,也有指“互联网+公益”;4.0则指参与行业标准和政策制定。我个人则将4.0理解为构建公益生态系统,催生系统变革和政策改良。
实际上,很多人参与公益都是从1.0开始的。人们由具体事件或现象触发(比如贫困、疾病、辍学等),直接投身公益实践,比如给钱、给东西。所谓“看得见、摸得着”,但因为缺失了前端的问题识别和后端的效果验证两个关键环节,往往走很多弯路。很多人渐渐退出,也有人坚持不懈、逐步摸索,慢慢发展到2.0或3.0。如果每个人、每个组织都重复一次这个摸索的过程,其实社会成本会非常高昂。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公益是一种特别值得大力弘扬的理念,应该成为公益人的基本共识,让大家快速了解公益实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少走弯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几年,德清基金会从专业化到科学公益,不断成长。同时,基金会创始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学习意愿和行动力,不断将变革理论、科学公益等相关知识学以致用,促进了项目的迭代升级,也在不断完善对有效性的评估。特别是“快乐合唱3+1”项目,已经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未来可期。
德清:作为资深公益人,您对中国慈善文化和历史颇有研究,能否谈谈音乐教育公益的历史?
刘丽波:在中华文化中,音乐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读书人必修的六种技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立于礼,成于乐”,“乐”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传统社会中,读书主要是为科举,琴棋书画则是贵族或读书人的雅趣。慈善活动主要集中在扶贫济困方面,教育方面也是以支持贫困孩子读书为主,建学校、免学费。比如清末义丐武训,乞讨一生办了三所义学,供贫家子弟读书。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一生创办了370所学校,普及国民教育。在教育资源长期匮乏,普通民众尤其女子缺少读书机会的传统社会,其实还没有音乐公益的概念。
近百年来,历经现代化的洗礼,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很大变革,德智体美劳,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统归到“美育”。个人之见,音乐教育公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才生发出来的公益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希望工程”为代表的教育类公益项目,采取的依然是“建学校”的方式,解决的依然是贫困孩子读书的问题。后来才慢慢有体育公益项目、美育公益项目等。
一般认为,我国现代公益自2004年放开基金会登记注册开始,至今不到20年。说来惭愧,我对音乐教育公益的历史所知不多。就目前了解的情况,国内做农村美育的公益机构或公益项目不少,但合唱类公益项目不多,持续且有影响力的合唱公益项目更是凤毛麟角。我了解一点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的“飞越彩虹”项目,它以在典型民族聚居区组建“民族童声合唱团”为基本形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用童声合唱传承民族文化。项目持续多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因为宗旨不同,飞越彩虹和“快乐合唱3+1”项目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飞越彩虹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快乐合唱3+1”受众更广、门槛更低。
合唱公益项目非常可贵,其价值不单在“素质”方面,对于孩子们融入社群、认识世界都有非常好的影响,但难点在于持续性。快乐合唱3+1项目有多年实践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未来可以将经验传播出去,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来推广合唱公益。
德清:在您看来,音乐教育公益在整个公益行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发展态势如何?
刘丽波:认识音乐教育公益,前提是它是教育公益的一部分,以音乐为切入点或手段。多年来,教育公益在我国年度慈善捐赠中一直占比最大,乡村教育又是教育公益的重点。
素质教育类的公益项目主要集中在乡村。客观地说,开展音乐教育公益确有其难点:一是专业性,公益音乐人才较缺。二是认识不到位,在乡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大家认为让孩子参与音乐活动只是“玩儿”,对学习没什么帮助。三是组织与筹资有一定难度。好的方面是,随着脱贫攻坚的结束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教育公益资源有望更多流向乡村美育。加之,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美育公益正迎来发展的好时机。音乐教育公益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认知水平,打造专业能力,善用社会资源。在这些方面,“快乐合唱3+1”项目都走在了前面,并形成了很好的项目模式,可持续、宜推广,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素质教育类的公益项目主要集中在乡村。客观地说,开展音乐教育公益确有其难点:一是专业性,公益音乐人才较缺。二是认识不到位,在乡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大家认为让孩子参与音乐活动只是“玩儿”,对学习没什么帮助。三是组织与筹资有一定难度。好的方面是,随着脱贫攻坚的结束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教育公益资源有望更多流向乡村美育。加之,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美育公益正迎来发展的好时机。音乐教育公益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认知水平,打造专业能力,善用社会资源。在这些方面,“快乐合唱3+1”项目都走在了前面,并形成了很好的项目模式,可持续、宜推广,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德清:作为资深媒体人,能否分享下您对于公益项目如何有效利用媒体进行传播,扩大项目影响力?
刘丽波:传播的目的是“广而告之”,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氛围。简单地说,传播是“讲故事”,而“好故事”来自公益项目自身。科学性、有效性是传播的基础。公益项目与传播的共通点在“真”“善”“美”。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正有效、有用的项目会有生命力,也会有传播点。公益项目让人感知善、传递善,公益传播即引人向善。公益项目承载着捐赠人和组织的美好愿景,传播方式要“美”,不媚俗、不低俗。用传播使更多的人参与,大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英山县“音乐背包客”活动精彩瞬间
具体技术层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公益传播的方式不用很复杂,渠道也不是越多越好。除了自有渠道,传播伙伴的选择也很重要,尤其是长期合作的伙伴,需要和自身价值契合,再此基础上搭建传播共同体,践行“真善美”的理念。
德清:您之前就水滴筹引发的舆论争议写过一篇深度报道,就您看来,音乐教育公益的发展未来潜在舆论风险有哪些呢?
刘丽波:舆论风险主要源自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发酵。公益组织受捐赠人委托善用公益资产服务于社会,公众对公益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诚信和伦理两个方面。对诚信的关注又主要聚焦在资金方面,包括筹资、使用和反馈全过程的诚信。尤其是在网络募捐日益普及的当下,热点舆情也层出不穷。比如五年前的“罗尔事件”(个人募捐),去年初的“吴花燕募捐质疑事件”。向公众募款的个人、项目或机构,相比于定向募款而言,要承担更大的舆情风险或说责任。面对这方面的舆情,实事求是,做到公开、及时、专业是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前提下,保护好受助人和捐赠人。更进一步,则是能够站在更高的视野上,传递公益的精神和理念,保护社会爱心。
伦理问题比较复杂,且往往与诚信问题夹杂在一起,事实是最重要的基础,但仅有事实还不够,除了实话实说外还需要“说理”。公益方面的舆情难就难在说理上。
公众对公益人和公益组织的期望较高,对现代公益的理念和专业知识又缺乏了解,往往会产生很多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误解。比如,“郭美美事件”事实层面上与公益行业并无多大关系,但公众不这么认为,他们的情感也需要得到回应。这就不单要摆事实,还要讲道理。但在公众信任度较低、公益行业缺乏共识的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传播现代公益的理念和精神,搭建最基本的底层共识,这是整个行业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舆情和灾害相似,事后应对的成本都远高于事前预防。具体到音乐教育公益,现在,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接受度较高,已经没有太高的解释成本,因此,相比于其他公益实践并不存在特别的舆论风险。资金透明、管理规范、方法科学再加上效果可见,基上可以成为组织的“护城河”。当然,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都不是一日之功,是公益组织应该着重建设的核心能力,也是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并非只是应对舆情所需。
德清: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当前比较热的话题,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您对德清基金会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刘丽波: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方面,公益也是共同富裕之重要领域。乡村振兴重在人才,需要一大批热爱乡村、有知识、有情怀的人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乡村之未来,振兴乡村必先振兴乡村教育。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前辈都曾投身乡村教育,他们的很多教育思想至今依然滋养着我们。陶行知提出“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老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第一条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梁漱溟认为,解决中国文化失调必须依靠乡村建设,而乡村建设依赖于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以乡村建设为目标。
江华县阳华学校米多多合唱团亮相魅力校园合唱节
德清音乐教育公益扎根乡村,用音乐之方式,使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也在影响乡村学校和乡村老师。扎根乡村,坚持“以文艺教育攻愚”,应该是对乡村振兴最好的助力。
振兴乡村教育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且“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除了扎根乡村,还需要精耕细作,长期坚守,陪伴几代农村孩子成长起来,培养孩子们爱乡村、爱生活、爱祖国的品质。
德清基金会有爱、有专业能力、有长远眼光。我相信,德清一定能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宏大历史主题下,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共创乡村美好未来。
编辑:易美玲
审核:李卫英、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