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写给音乐新教师(三):如何活用教材和教师用书

2017.09.06 311 字号

编者按:

新学期伊始,小编在公众平台后台和“快乐合唱3+1”各县学习群里,陆续收到音乐老师们的学习需求,大多集中为对教学教案和优秀一线音乐老师教学方法和经验的需求。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个教案网站,供大家下载(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同时转载“音为有爱”微信公众号郭声健老师撰写及整理的原创作品、适合音乐教师的可读性强的系列文章,与大家共享。


全文转自音为有爱公众号

一般情况下,新教师能够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地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就不错了,不过也正是因为满足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许多新教师的教学就明显缺乏创新,很难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意外惊喜,学生对一个学期的音乐课能够一眼望到头,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便越来越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可以说,如何运用教材,将直接关系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成败。

对于教材,我的基本观点是,它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玩得好、剑术巧妙,教学效果就好;这把剑玩不好、剑术死板,就会伤己害人。可能小米老师看过了我在《音乐教育越洋对话》里关于音乐教材所发表的一番言论,这里就尽量不重复了;也可能你从《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里边已经得知,在美国是没有统编音乐教材的,甚至许多学校就根本不用音乐课本的,我所听课的老师都是自组教材、自主教学。说教材是把双刃剑,主要是指,它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些教学内容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大多是融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或是作为基本音乐素养所必须掌握的基础音乐知识技能以及音乐文化历史。有了教材,音乐教师就有了教学的基本方向,音乐课堂就不会信马由缰,就省去了老师们花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的许多精力和时间。特别是当音乐教师还不具备自主组织教材的基本能力的情况下,统编音乐教材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另一方面,有了现成的教材,老师们、特别是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就很容易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就不会在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动脑筋,形象地说就是躺在现成的教材上“不想事”。于是,教材就成了教条,就无形之中变成了阻碍教师创新音乐教学与彰显教学个性的绊脚石与紧箍咒,由此导致的后果将可能是我们的音乐教学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日常音乐生活越来越远,学生越来越感觉到音乐教学的无趣。这两天,我正在读香港学者梁宝华博士写的《音乐创作教学----新世纪音乐教育新趋势》一书,书中也谈到了教材的话题,我就想着,教材的困惑不只我们大陆存在,香港也同样存在,看来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书中这样写道:“教师颇为依赖音乐课本作为教学依据,结果是,音乐课本的质素直接影响音乐教学的成效,如果课本着重读谱,可能影响教师在教学和评鉴时也着重读谱。”教材是为我们教师所用的,是为我们教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切不过反过来去为教材服务,更无必要为教材所累。如前所述,不可否认,教材中选择的内容是经典的,是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是值得我们去传授给学生的,但如果音乐教师一味地服从甚至盲从于专家们编写的教材,而不敢或不能创造性地针对学生的音乐喜好和社会现实情形去运用教材、充实教材、创编教材,那么,教材可能给我们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这个问题,香港同行也有如下客观的描述:


“太重视西方正统音乐学习也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的原因。基于香港音乐教师多接受西方传统的音乐训练,因此他们多认为西方正统音乐才是学习的典范。当学生的音乐品味不被照顾,他们的学习动机自然消失。当然,教师不应该单单提供学生喜欢的音乐作为教学材料,古今中外的著名音乐作品应被采用,然而面对学生普遍地被所谓‘古典音乐’吓怕的现实,音乐教师可能需要从学生的口味出发,逐渐提升他们对各种音乐的欣赏能力。有见及此,课程改善的一项重点,便是还教师的自主权,不再罗列各项音乐知识,也不规定教师必须教授西方正统音乐,而是鼓励教师发展其校本课程,因应个别学校的不同情况设计其音乐课程。”


关于教材问题,小米老师问,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教材内容更“活”地传递给学生呢?对这个问题,我只能原则性地提点看法。我认为,要把课本上“静态”的内容“激活”,首先是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其实在上面,我们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再补充一点看法,即教材不仅不是教条,而且也不是目标。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都很明白,音乐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而教材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和中介。可我们的新教师往往把教材看得太重,误以为把课本上的内容教完了,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标就自然达成了。其实不然,我们的任务是否完成,目标是否达成,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包括音乐兴趣爱好、音乐知识技能、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力等)有没有提升。如果我们的教学不得法,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很排斥,根本就没有吸收和内化,那么,我们的教学做的就是无用功。所以,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持有的比较客观可行的态度是:一方面要通过引入新的、动态的内容或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活课本上静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前者是为了教课本上有的内容,后者是为了补课本上没有的、却又是学生所期待的内容。采用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富有成效。


把教材内容更“活”地传递给学生,除了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材观之外,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具备激活教材的能力与素养。对于新教师来说,掌握中小学课本上的内容,我觉得不是太难的事情,因为无论是经典的音乐作品,还是基本的知识技能,一般来说,通过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应该是已经掌握了的。然而,要满足当代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却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具有较为广博的音乐文化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技巧,还要有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简单地说,假如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音乐需要,但却没有能力通过引入学生所期待的教学内容来激活课本内容,或没有能力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活课本内容,那么,要想把课本上的内容更“活”地传递给学生,就并不现实。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也像美国一样,没有教材,作为新教师,我们能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呢?如果不能胜任,那我们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师教育就需要反思。退一步说,作为新教师,我们是否具备教材驾驭能力,把课本上的内容教活呢?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的音乐教师教育也同样需要反思。当然,我们新教师自身也更是需要好好反思。


教材驾驭能力,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有没有教学经验的表现。由于小米老师还是个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一周下来,感觉自己在教学内容上创新的东西并不多,基本上以教材和《教师用书》为主,备课的时候仅仅做到了把每堂课的内容塞满。在这里,小米老师还提到了《教师用书》的问题,特别是在谈到《七子之歌》教学的时候,你说是“严格按照《教师用书》的要求施教”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同样要引起我们新教师的重视。我们千万不要“严格按照”《教师用书》来施教啊!我们已经有了教材这个紧箍咒了,可别在这个基础上再套上《教师用书》这个紧箍咒,否则,我们的音乐教学真的会令人头疼不已的。


我们知道,现在编写的《教师用书》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教学内容方面的资源,还给老师们设计好了教学程序或环节,有的更是为老师们提供了现成的教案。《教师用书》(原来叫《教学参考书》)的功能已经不再只是给老师们参考参考,而是大有越俎代庖之势了,特别是有的《教师用书》还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真的是一书在手,应有尽有。这样的《教师用书》毫无疑问是很受老师们特别是新教师的欢迎的,有了它,就有了教学的拐杖,有了教学的靠山。客观地说,《教师用书》本身也的确是个好东西,它就相当于音乐教学的一个资源库,但如果我们在使用《教师用书》的时候照猫画虎,把书上的教学设计照搬到课堂上,那它起到的效果就不一定只是好的一面了。就我了解到的情况,现在很多老师对《教师用书》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甚至到了没有《教师用书》,教学就寸步难行的地步。这种状况,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可能导致我们的音乐教学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或许出版一套教学光碟,或者建立一个网络教学系统,任何人都有可能充当音乐教师。然而,这种状况是不应该在音乐课堂上出现的,因为,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对它的感受不同,音乐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每个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审美环境,音乐教师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和教学风格与众不同。套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一千个音乐教师就应该有一千种不一样的音乐教学,我想,这才是我们理想的、真正的音乐教育。


小米老师你在教学《七子之歌》这个单元时,是严格按照《教师用书》的要求施教的,不知道教学效果如何?你问到,“除了这样设计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我十分肯定的回答,当然有!正如上面谈到的,如果没有《教师用书》给我们提供的现成教学设计方案,那么,《七子之歌》的教学形式可能就有千万种。应该说,《教师用书》大都是优秀的一线教师编写的,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它的价值不容怀疑,关键是看我们老师们、特别是我们的新教师如何来看待它、运用它。如果我们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照搬,或许能够解决暂时的问题,能够提供暂时的便利,但肯定是不利于新教师的长远发展的。毕竟《教师用书》的编写者,她(他)是根据自身素质的优长、自己学校的教学条件、自己所任教学生的音乐基础等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其教学设计方案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我们的新教师,应该是把《教师用书》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书”,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融入自己的具体教学设计之中。

七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