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以幻想之乐 赏浪漫之美 | 第二季名师音乐课堂第六课《“幻想”的音乐家》

2024.05.19 78 字号

2024年5月15日晚,第二季“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公益直播第六课《“幻想”的音乐家》在米多多公益直播间如约开课。本节课由苏州市相城区张琴音乐名师工作室选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马晶晶老师执教,当晚直播活动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全国基础教育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秘书长章艺悦博士主持。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是如何通过音乐语言表现“幻想”的?他们的创作风格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和价值呢?一部音乐作品有哪些独特的育人价值?要培养学生怎样的价值观、关键品格?哪些概念性理解可以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让我们一起听听老师们的解读吧~

 

 

章艺悦博士:

这堂课从互动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递进,衔接流畅,凸显了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的特征,勾画出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体裁多样、个性鲜明的景象。从学生随乐朗诵诗歌,到配合教师演唱《小夜曲》,马老师用互动式导入的方式配合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柔和旋律,为我们打开了探索浪漫主义音乐的大门。马老师将作品的“标题性”特征拟人化,用“女神”“舞会”配以一些情节,串联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并在聆听中辅以“旋律线”的绘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旋律的走向,又用三拍子节奏的简单舞蹈来感受浪漫主义时期圆舞曲的典型风格,从乐句、乐段、乐章,到作品的风格、人物、背景,为我们构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音乐家幻想画”。


1

“我眼中的浪漫主义音乐”

          ——马晶晶老师分享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马晶晶

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教师

苏州市相城区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工作者

江苏省第十届中学音乐课评比一等奖

苏州市相城区张琴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

 


知识小贴士

浪漫主义起源于启蒙思想和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群星璀璨,舒伯特、柏辽兹、肖邦、威尔第等都是浪漫主义时代情感的捕捉者,他们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勇于创新、渴望超越世俗;同时他们关注大自然、爱情、文学以及戏剧;追求激情、强烈的表现力、想象力;由此,创造出夜曲、艺术曲,标题性交响曲等新的音乐体裁。

题材多元、个性鲜明、风格多样的浪漫主义音乐是19世纪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


深度挖掘  确定单元主题

我们将单元主题确定为:我眼中的浪漫主义音乐。旨在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深度探索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其风格形成的原因,理解“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体验与表现,抒发人们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这一观念,深刻认识到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


教材为主  适当加入补充

浪漫主义音乐音乐家是如何表现其创作风格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以人音版《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的内容作为主要学习素材,并作适当补充,基于威金斯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紧扣“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大观念统领下聚焦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风格、情感内涵、文化特征三个维度,通过品、探、思、悟四个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理解、内化、迁移”发展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其中“品”是品味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探”、“思”是尽精微,透过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深入探究并解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部分;“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并表现我眼中的浪漫主义音乐。


了解学生  契合教学目标

高中学生已有了50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学习积累,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高中生思维活跃,理解力强,知识面广,充满求知欲,乐于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个性和价值观,所以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和理解力。

我们先从“要做”、“知道”、“理解”三个维度制定了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学时学习目标。

第一学时从品味浪漫主义音乐优美抒情,形式多样方面着手;第二学时从探究柏辽兹“充满激情、幻想与创新的音乐风格”的价值落实;第三学时从体会浪漫主义音乐辉煌精彩,题材多元,个性鲜明;第四学时领悟音乐家如何追求自由、个性的表达。由浅入深,通过层层分解和递进,螺旋式建构大观念的理解。以“要做”为例:学生能在听、唱、思、评、律动中,结合音乐要素,用音乐家的思维去感受作品的情感画面,想象艺术形象,领悟创作意图,分享自己对作品的体会与理解,就能达成学习目标。


重视评价  关注学生发展

重视表现性评价,通过学前学习单、单元学习单、单元任务评价表、单元学习评价表以及各学时评价表等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关注学生纵向发展。结合我校“音为有爱”音乐心理电台节目的征集活动,展开单元表现性任务,围绕“轻松十分钟”“身心加油站”“澄心故事汇”“午后音乐吧”四个栏目,鼓励学生通过导赏、演奏、演唱、朗诵、评述等方式演绎经典音乐作品,录制成时长5分钟以内的音频。


落实教学  围绕关键问题展开

课前通过听赏八个浪漫主义音乐片段,温习回顾所学,学生思考我眼中的浪漫主义音乐是怎样的,并完成学习单。

第一学时,结合学习单,通过对经典片段再次赏析,在听、唱、律动中感受浪漫主义音乐音乐家作品所表现的诗意浪漫,归纳对“浪漫”的初体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第二学时,以柏辽兹个人经历创设故事情境,围绕关键问题,在听、唱、思、评、律动中体验作品的创新性、情节性等特征,领悟创作意图。

第三学时,总结前两节课的认知感受,从视、听觉结合的角度感知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和威尔第的歌剧音乐《凯旋进行曲》辉煌精彩的特征,认识到浪漫主义音乐题材多元,风格多样,个性鲜明。从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去理解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四学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文学,绘画谈谈我眼中的浪漫主义音乐是怎样的?浪漫主义音乐又是如何形成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表现方式,演绎对浪漫主义音乐的体会和理解。

 

2

以学生视角探究音乐世界

          ——张琴老师的总结与补充

张琴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发展中心音乐教研员

江苏省苏州市张琴美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苏州市相城区张琴音乐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第十四单元“自由幻想的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一首鉴赏作品。整个单元有四节内容,介绍了舒伯特、肖邦、柏辽兹、威尔第这四位作曲家及他们的代表作品《鳟鱼》、《降b小调夜曲》《幻想交响曲》《凯旋进行曲》。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音乐家柏辽兹和他的作品《幻想交响曲》都是陌生的。《幻想交响曲》是一部包含五个具有独立标题的乐章,具有自传性的标题交响曲,凭借详细的情节,被音乐史家们称为“标题交响曲”的开山之作,被视为标题音乐中最优秀的范例之一。

在设计单元时以学生视角,确定学习主题;以理解为目标,凝练大观念;以大观念为统领,锚定学习任务;以具体学情,确定学习目标;以单元整体为单位,架构教学流程;以目标为导向,展开品探思悟;以课堂具体生成,呈现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学习能领悟浪漫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影响音乐、文学,绘画的发展,浪漫主义音乐注重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强调自我内心的情感表达。浪漫主义音乐家力求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我们会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希望学生在深度探究浪漫主义音乐的旅途中打开视野,用个性、创造的“眼光”发现多彩的世界,在自由的表达中响亮“发声”!

 

张琴老师:

这个课例是我们工作室大单元教学研究实践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与落实是将想法化转为行动和成果的过程,从主题确定到规划、落实需不断评估与调整、学习与实践,才能将探索落实到成果,教学设计在于形式的多样性,怎样让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真正滋润学生的心灵,如何准确地把握音乐教学的规律,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索。


苏州市相城区张琴音乐名师工作室

 

苏州市相城区张琴音乐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6月,现有成员17人,来自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其中,高级教师3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5人,相城区学科带头人8人,2人荣获江苏省音乐优质课评比一等奖,8人荣获苏州市音乐教师基本功、音乐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工作室以“以美育人”为宗旨,以“勇往直前”为口号和方向,以“成人之美”为团队目标和愿景,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情怀和初衷。工作室旨在搭建促进中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力求打造一支专业、向上、拼搏的教师团队,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区域音乐教学质量。


3

现场互动——跟随章博士思考探索

章艺悦

博士,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

章艺悦博士问:

作为资深的音乐名师,您建议如何上好一堂栩栩如生的高中鉴赏课?

张琴老师回答: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难点问题。首先要深刻的了解高中的学生。

1.开展具身化的音乐实践活动。具身实践就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律动、表演、演奏等多样化身体实践活动,链接音乐中的生活经验,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构建身心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具身化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直觉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2.实施生动化的教师示范展示。音乐教学需要现场感。拉近师生距离最直接的方式是生动化的教师示范。精彩的示范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对教师产生好感,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示范教学的直观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的参加音乐活动。《幻想的音乐家》这一课中,马老师的朗诵、演唱、演奏、舞蹈都亲力亲为,将学生带到了音乐的情感世界中,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参与情况以及交流表达都能感受到教师示范带来的影响。

章艺悦博士问:

请问马老师这堂课在备赛和赛课的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磨合,您收获了什么?

马晶晶老师答:

无论是常规课还是赛课,学生都是课堂的学习主体,有效的设计必然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我们要着重处理和平衡两对课堂关系,即: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

1.课堂预设:开始的情境导入旨在学生能运用已有认知,与上节课所学内容产生联系,能有意识地认识到音乐与文学及姊妹艺术的关系,以任务为驱动,起到学习知识的瞻前顾后、学习任务层层递进的用意。学生有的放矢,能够迁移运用已有认知,跨学科理解学科大观念,进一步促进了大单元教学整体建构。

2.课堂生成。通过一位男生“邀舞”被拒的体验联系柏辽兹的经历,体会并领悟柏辽兹的创作意图,理解整个乐章具有鲜明的情节性特征,讨论“我眼中的柏辽兹是怎样一位音乐家?这一系列的学习创造出多元的认知角度与可能性。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让我感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促使我注重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探索,不断反思和调整预设,推动教学相长。

章艺悦博士问:

请问张老师,您是如何指导教师们组织大单元教学的?有什么更多的建议给在线的教师们?

张琴老师答: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探索大单元教学的新命题。我们工作室从2016年开始了大单元教学的探索。总结了大单元教学的“三步走”。

1.纵向衔接视角下的单元教学。依托学段衔接的课题我们开展了纵向单元教学研究。我们纵向梳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音乐教材内容,通过开展“工作室活动”“音乐大家学堂”、片区教学研讨会、音教沙龙等活动,将不同学段的老师聚集在一起,从音乐课堂教学、学生学业测试和技能提升等方面开展大单元教学的交流、探讨和研究。这对破解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超前教学”、“重复教学”和“倒挂教学”的有效路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是最初的单元教学实践,关注了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螺旋式成长,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能力,为以后的大单元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2.横向主题视域下的单元教学。我们开展并参与了一系列大单元教学专题培训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种培训活动给了老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单元教学要基于横向内容的组合,建构整体性知识网络。

3.大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单元教学并非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聚焦素养导向的一种育人思想。如果大单元视域下的课时教学,只被赋予单元之“形”,而未有单元之“核”的话,那么,这样的单元教学终究会流于形式。大观念作为单元“内核”,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供认知框架,建立单元知识、事实、经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章艺悦博士问:

请问马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加入到张琴名师工作室中的?在张琴名师工作室中,感觉自己被赋予了怎样的能量?

马晶晶老师答:

张琴老师于我亦师亦友,我一路成长的关键节点都离不开她的鼓励与帮助,她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和灯塔。工作室其他优秀的小伙伴让我不断汲取向上的力量,与他们同行,我常常能学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是在张琴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中,我对大单元教学积累了一些心得与体会,所以2023年我参加江苏省优质课评比时,才能更好把握契机并取得好成绩。

无论是专业成长的一小步,还是理念转变的一大步,都离不开张琴名师工作室的帮助。在这里,我想再一次感谢张老师以及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们。

章艺悦博士问:

请问问张琴老师,您是如何带领工作室发挥团队的力量?

张琴老师答:

我们的工作室注重“明确团队的目标与愿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发挥每个成员的专业特长”以及“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这四个方面。8年来工作室成员从10名成员发展到了17成员,市级学科带头人从1名发展到5名,成为了相城区音乐学科的明星团队。正是发挥了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力量,才让我们大家庭的人数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

老朋友雷天胜老师惊喜返场

第一季直播课《山村来了售货员》的“卖货员”雷老师也来了!作为张琴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他一直参与这节课的备课活动~这位擅长民族音乐教学的小学音乐教师,分享了自己对这堂课的收获和感受。

 

   雷天胜老师

我在磨课中明显感觉到高中音乐与小学音乐的许多不同:教材的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的方式不同等等。但无论小学还是高中,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音乐教学底层逻辑是相同的,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即音乐是什么的问题;课程的内容,即音乐课学什么的问题;以及课程的实施,即音乐课怎么教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1.所有的音乐课,音乐学习的过程都应当是感性的。上周钱瑞华老师在直播中谈到“音乐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的两次转化”时,也提到了这个观点。音乐学习一定要从感性体验开始,经历理性理解后,再转化成感性的表达。

2.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只有用音乐的方式教音乐,学生才有可能学会音乐;只有用美育的方式实施美育浸润,才能可能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热心网友来提问

Q

请问马老师,您为什么会选择西方音乐作为比赛课题?

A

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中国民族音乐,它们是相通的,都是表达人类情感、文化的一种听觉艺术,都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本单元希望学生能跨学科,运用多种知识去领悟“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它注重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的结合”;了解西方音乐在情感、故事等方面的表现技法,能促进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更深入地思考、领会中国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

通过对比欣赏,了解西方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有助于学生以更开阔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美。学生在发现中西方不同音乐在调式、调性、节奏、旋律发展手法、配器、和声等音乐要素的差别与特征后,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学生打开了音乐视野,拓展了审美维度,能更好地反哺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

课标中指出学生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在学习与探究西方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中西方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逐渐培养出开放、包容的跨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也有利于他们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如果让多元文化在音乐的世界里碰撞出火花,学生就能更好的讲述中国故事,更有力地传递中国声音,更坚定地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Q

请问张老师,大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是您工作室的3.0版本,之后还会有4.0、5.0版本吗?

A

教育理念是随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探索而不断更新的。我们的学习永远在路上,这个一定不是我们的最终版本。大观念是目前统领大单元教学一个有效的内核和抓手,但不是唯一的路径。崔允漷教授在《新课程关键词》中讲到:大单元教学必然要求用指向素养目标的、更为上位的大观念、大问题或者大任务来统摄学习内容,即找到能够统领学习内容的、具有提纲擎领作用的统摄中心或者组织者。不管哪条路径都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并将所学知识构建成一个具有意义的认知网络。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有4.0、5.0、6.0。


优秀班主任风采展示

上期推文的最后小编向大家介绍了六位优秀的班主任,这周我们同样还有一位可爱的班主任继续介绍给大家哦~

 

洪登云

湖北省黄冈市音乐学科骨干教师

英山县教育局体卫艺股艺术专干

 

让我们一起为认真负责的洪登云老师和热爱学习的英山县的老师们点赞吧~


教师心得、笔记展示

第六课《“幻想”的音乐家》是一节高中音乐课,不知道屏幕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观看课程后有怎样的听课感受呢?

湖北麻城二中的陶小玲老师在观看学习了这节直播课后,主动向我们分享了她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陶老师的反馈不仅体现了她对本节课内容的高度评价,更蕴含了她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老师们快来一起看看吧~希望陶老师的分享能带给大家更多思考与启发哦~

陶小玲老师心得分享

记得在去年的名师音乐课堂中,只有一节高中音乐课,就是杭州的余倩倩老师执教的《百鸟朝凤》,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今年第二季直播课目前才上了六次课,其中就已经有两节高中音乐课,我特别开心,能够向更多优秀的老师们学习!果然,这几位老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让我非常佩服!这也是高中音乐老师需要具备的人格魅力,就是郭教授所说的我们要做“文化学者型教师”!

这节《“幻想”的音乐家》,我昨天看了一次,今天又回看了一次,生怕漏掉一个字!这是我们自己平时也在上的课程,可能一般情况下,我们就按部就班的过一遍,但是真正要讲示范课或者比赛课的时候一定会去深入的挖掘!

首先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学段,一节好的示范课肯定是需要设计的,那么设计的前提一定是教师要对教材和相关知识做多维度的深度、宽度和广度的挖掘,那么我认为高中音乐课的挖掘重点就在于文化内涵方面。这节课,马老师就真正引导高中孩子在已有的音乐鉴赏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认知和逻辑思维水平,一步一步的走近浪漫主义音乐。果然,孩子们的表现令大家非常意外,所以在听课的时候有些老师认为这节课彩排过吧?我认为没有,可能只是课前做了一点儿互动沟通,出去比赛都是这样的。所以我认为真正想呈现一节好的示范课,就是要看学生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的表现!其次就是在具体的的设计当中一定要设计启发式的高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一点马老师也是在循循善诱中逐步完成的。然后就是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精确、精准!当然这也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我觉得她们都做到了!另外还需要一个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这也是需要经验积累的!

我看到很多老师要课件要教案,我就在想,我也做过这样的事儿,但是我们要过来以后又回头看了几次呢?其实我觉得无论哪个学段的老师,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这一节课,就算一堂课不同的老师上,或者在不同的班级上,也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我始终认为:教与学,老师和学生,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我们要学习的是老师们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等,再内化运用到自己的课程当中,可以让我们打开新的思路,这就是一个浸润的过程,一个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