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穿越千年音律 探索八音之谜 | 第二季名师音乐课堂第九课《身边的古代乐器展——八音和鸣》

2024.06.11 67 字号

202465日晚,第二季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公益直播第九课《身边的古代乐器展——八音和鸣》在米多多公益直播间准时开课,本课选自粤教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与时代》的第一节——《古老的声音》,该课例由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选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王梦蕊老师执

教,当晚直播由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声健教授主持。

 


在深度学习模型的引领下,学生如何以全新的形式去认识古代乐器?如何以学科的思维去介绍这些历史久远的乐器?那就锁定节课,一起寻找答案吧!


 

 

郭声健教授点评:

《身边的古代乐器展——八音和鸣》这节课依照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设计,音乐教育领域开展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有深度,要有底蕴,要有研究意识与能力,评论区的留言:通过这节课,今天对于深度真是有了深度的认识!

 

1

探究深度学习的多元方式

        ——王梦蕊老师分享执教感受

王梦蕊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音乐科组长

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成员

广州市第十九届特约教研员


以乐器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本节课例是粤教花城版高中必修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音乐与时代第一节《古老的声音》。教材中罗列了远古的乐器、骨笛曲《原始狩猎图》、曾侯乙编钟等图片和作品,经过前期分析与思考,王老师决定以乐器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宋老师工作室买了一套编钟模型,平时摆在教室内,讲到古代乐器时都会让学生们敲打体验。于是,王老师便萌生了能不能多找一些古代乐器,举办一个身边的古代乐器展的想法。

不断迭代,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1.0版本的初次实践

王老师加入宋老师名师工作室后,一直在宋老师的带领下接触、学习深度学习理念,并尝试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本周这节课例也是按照深度学习的模型进行设计的。



王老师设置了引领性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任务,这就有了课堂最初的框架——本课例的1.0版本。

有了乐器的课堂,学生们从一开始走进教室就开始被这些乐器所吸引,教师都不用多说,孩子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了课堂教学内容——乐器上。但学生体验活动设计较少,导致解说环节效果不佳。

2.0版本的优化调整

在宋老师的帮助下,王老师进行了深度教学反思:如何才能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呢?随后,王老师调整了课堂环境,采用环坐形式,拉近学生与教师、乐器的距离;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体验环节,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演奏,孩子们对乐器有了真实的感受和知识反馈,形成了本课例的2.0版本。

这时的课堂较1.0版本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课堂的前半部分还是由老师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乐器的起源、以及土和金两组的乐器,但后半部分其他乐器组的乐器解说词撰写依然未能抓住重点。

3.0版本的完善创新

2.0版本的基础上,王老师进一步分析课堂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的短时间内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呢?

王老师一开始把整理好的文献按照乐器的分组,直接印发或在平板上发布给了学生,可是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就按上面的文字照着读,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筛选,而且都只停留在文字的概念上,缺乏音乐的元素、缺乏音响。于是,王老师再次改变策略,把相应的资料做成了图文并茂,而且带音频视频的ppt。这些资料都是从文献等资料中筛选的比较重要的信息,回应课堂的重难点,主要从形制、材质、演奏方法等方面对乐器进行全方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学生就能在各自的认知和探究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乐器信息,撰写解说词。由此,便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堂课的3.0版。

 

从课例视频中可以看到,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古代的乐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在最后的讲解展示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运用,也有自由发挥的创新。课堂上,王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完善、梳理了中国乐器发展脉络时间轴,让时间也变得可视和具体。在深度学习教学模型的指导下,课堂基本已经成型,王老师的教学通过反思性教学改进,让模型完成闭环。

 

2

音乐深度学习探微

          ——宋曼蕾老师课例点评

宋曼蕾

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自从2022年加入了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主持的《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深度学习》项目组后,宋老师工作室的成员一直在音乐深度学习的课堂研究中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宋老师概括了本节课的两大亮点:


亮点一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乐器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本节课中展示的古代乐器,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景。学生们可以形制材质八音音色;平板上提供的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的资源包,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关的知识;乐器讲解员的任务,为学生知识的输出提供了路径。

在这个提倡自主学习的时代,学习资源是学习的重要渠道,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信息、工具和平台。所以我们认为:老师的备课,就是要开发出便于学生理解和使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深度参与到知识的发现、探索和应用过程中。简单地说: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梦蕊老师翻阅了大量的文献,把资料做成图文并茂而且带音频视频的ppt,这样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最有用的知识提供了可能,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保障!换言之——深度学习的课堂,首先要老师深度地钻研——这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


亮点二 让学生构建了学习乐器的学科思维

刘徽老师在《大概念教学》的书中说到:深度学习:教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指出要教授专家的结论转向培养学生形成专家思维。

这节课要认识一种乐器,需要从材料、形制、发声原理、构造、演奏方式、音色特点等去认识和分析,这些特点形成了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和不同的表现力,例如:适合表现哀怨的曲调、编钟适合演奏恢弘的礼乐、笛子适合表达欢快高亢的情绪等等,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将来再碰到新的乐器时,就会调用这种学科的思维,再去探究其它乐器的特点,从而理解器乐曲、鉴赏器乐曲。



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教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梦蕊老师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音乐的深度学习。也请各位观课的老师做一个对照与评判——在这个课中,确定的核心知识是否精准?学习目标设定是否合适?能否有效地达成?内容选择和组织是否能促进学生的素养进阶?预设教学过程和方法是否与学生的认知相匹配?

 

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


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2012年11月正式成立至今,共培训了来自全省各地市统一选拔的71位音乐骨干教师。2021年,启动全新“青蕾计划”教师培养项目招收学员共20人,计划以两年为一周期的打造全新青年教师培养快速通道。工作室立足“构建与时俱进的高中课堂模式”、“打造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堂”,制定了“专业引领、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的宗旨,打造了“四位一体”学员培养模式和“六元综合”专业发展全通道。近年来,积极开展基于音乐深度学习的研修活动与项目实践,开发了一系列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文本与视频案例,总结了课堂教学的策略和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学员20余人被评为省、市音乐骨干教师,近10人晋升为区片教研员,18人次获国家、省、市课例评比及公开课展示50余项,6人被聘为市级特约教研员、10余人次获全省及市级教师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等。每一份荣誉,凝聚的是工作室全体学员来自灵魂深处对音乐教育执着赤诚的热爱——做深耕课堂的乐教者,我们永远在路上

 

3

聚焦深度”——跟随郭教授深度思考

郭声健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师联盟主要发起人

 

郭声健老师问:

依据深度学习教学模型设置引领性的学习主题是最关键的。请两位老师结合本课,具体谈谈在教学设计时如何设置和确定引领性学习主题

宋曼蕾老师回答:

引领性学习主题的设定是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它是对单元学习中核心知识教育价值的提炼,反映了学科的本质和大概念,同时与真实世界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相联系。



比如: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为学习内容的《觉醒年代》,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作曲家是如何觉醒?中国歌曲创作的觉醒作品有哪些?在学习《广东音乐》这个乐种的时候,我们用《校园广播站的广东音乐曲库》来布置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习民族乐派这个核心知识的时候——我们用《格林卡的朋友圈》这个主题来引领;还有今天展播的以中国古代乐器为内容的《身边的古代乐器展》等,都是通过特定的主题内容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素养化。


从深度学习设计的角度来说,引领性学习主题作为深度学习的引领性要素,不仅要反映学习的内容,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习方式和历程,如果只是给学生一本音乐的书籍让他们学习西方的音乐知识,他们估计没有太大的兴趣与动力,而用了他们喜欢的玩的剧本杀的方式让他们去寻找学习的线索,提取关键的知识点,让学习发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是非常乐于参与,乐于表达的。

实践证明——在引领性学习主题和挑战性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引领性学习主题也突出了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价值的理解与判断——它不是简单的标题或口号,而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起指导作用的主题

 

王梦蕊老师答:

在课程设计之初,宋老师就一直强调: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想要教什么?在确定了不能只是简单的聆听乐器旋律、感知乐器音色的时候,我就想:我要从乐器的材质、形制、发声原理、演奏技巧、音色等方面,全方面带领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乐器。确定了核心的知识,才能够进一步设置引领性的学习主题。我就创设出古代乐器展这个引领性学习主题。把传统的课堂变成了博物馆的乐器展,如何才能达成乐器讲解员的学习任务呢?这些都指向了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

磨课的时候,宋老师又指导我更改为:身边的古代乐器展。身边的乐器展,展出的都是古代的乐器,学生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这些乐器,两个不同的时空在这一瞬有了交集,让今天的孩子和古人产生共振,让历史,走进现实。每次上这节课,我本来是设计5分钟的探究时长,每次孩子们都会意犹未尽,甚至在课后也久久不肯离去。所以,一个好的引领性学习主题,是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价值的理解与精准判断!

 

郭声健老师问:

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的表现形态是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往往给人一种走形式的感觉,这样的自主探究,要不就是没有真正的探究,要不就是刚刚找到探究的感觉就结束了。这堂课对于这个问题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处理又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王梦蕊老师答:

这节课设计了两个探究环节。由于学习对象是乐器,演奏技巧和发声原理还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去探索一下。其实他们也不可能马上习得乐器的演奏技巧,但我希望真实的演奏体验能够给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埋下期待的种子。所以我就设置了埙和陶笛的对比演奏。埙和陶笛虽然长得很像,但是其演奏方式却完全不一样。通过演奏和形制观察对比,孩子们能直观地认识乐器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方式的区别。我们要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研究探索,基本每个班的孩子都能发现陶笛的散音孔的秘密,他们自己发现知识的成就感就此获得。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够更直观地感知知识的内涵和价值,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认知体验。

整节课最核心的任务当属乐器解说词的撰写了。在撰写的阶段,孩子们会注意知识的筛选,需要深入了解古代乐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小组也会分配不同的工作和任务。有的同学负责研究乐器,有的负责撰写解说词,有的则负责资料的查阅。介绍的环节,也需要分工,所以可以全方面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案也可以进行实时的课堂评价,甚至课后的持续性评价。学生学案的完成程度也是课堂教学成效的体现,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总结反思,也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改进提供证据,让教师调整教学。

 

宋曼蕾老师答: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以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为核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讨论等方式,与学习环境进行互动,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要根据学习主题设置对应的学习任务,用逻辑性的问题链不断地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记忆和概念相联系,搭建起知识的结构。教师要根据学情进行精准的分析,知道学生们可以完成什么?哪些是已知的知识?哪些是通过能掌握和理解的?让学生能真实聆听、真实演奏、述说真实的感受。

 

郭声健老师问:

我想请问王老师:要上好一节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音乐课,你会给老师们哪些建议?包括老师如何在自身素养方面保持深度?

王梦蕊老师答:

首先,教师深入备课,提炼核心知识。核心知识关系到教学的主要内容,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想找到课堂的核心知识点,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就要做到深度备课,梳理知识间的关系。确定核心知识点,是深度学习的第一步。

其次。课堂赋权学生,设计探究活动。有了核心的知识,我们就要进一步设计课堂活动环节。这里有个大原则:知识一定要从孩子们口中说出来。想要达成这个效果,老师就要设置相对于学生现有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依靠现有的知识经验或思路方法尚不能完成,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建立新的联系、调整方法等,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活动设计力求真聆听、真参与、真感受。

最后,注重知识迁移,达成深度学习。知识迁移是课堂最后的效果检验环节。这节课无论在备课、磨课都在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过异地教学。我所在的学校是市第三梯队的高中,依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们的变化,他们演奏乐器时脸上的真实喜悦,查找资料时的分工协作,最后介绍乐器的成就感。这个时候的创作迁移都是他们在课堂上个真实获得的。有了核心知识,通过设计指向知识的活动学习,自然在掌握后能够迁移运用。

刚才说的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活动环节是我现阶段还需要改良和优化的,在未来的课堂,也会更注重这个环节的设计。按照深度学习理念设计课堂,无形中丰富了教师的学科知识,做到育人先育己。有了深度的课堂后,学生的音乐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孩子们也不断在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成长。同时宋老师也引导我们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的培养,老师的眼光要看的高、看得远。不仅仅只是教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们学习一种方法,习得一种技能,形成一种思维。

深度学习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就是教学相长

 

郭声健老师问:

请问曼蕾老师,深度学习是你们工作室近年来重点研究的方向,上一季的名师音乐课堂直播课也是关于深度学习的,(上期课程链接:把课堂交给学生——大单元里的深度学习 |助力乡村美育第十九课《校园广播站里的广东音乐曲库》),这两节课比较,你觉得今天这堂课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工作室在研究深度学习方面最深切的体会与收获是什么?

宋曼蕾老师答:

首先,我们在学习与探索深度学习的时候,是遵循着深度学习是一个思维过程的原则去进行的,在实践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思维的形成、实施及(过程性)评价。正如郭教授所说,深度学习,首先是要老师自己进行深度学习。

第一节广东音乐课程的主要亮点是教学设计凸显了设定引领性学习主题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深度学习特征:教师突破了以往单课时的设计模式,采用了校园广播站里的广东音乐曲库这一主题,采用了大单元3课时的设计,在校园广播站的情景任务驱动下,分别将学习目标与素养目标一一对应,并按单元目标——单课时目标——教学环节目标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层次落实,形成了在深度学习探索的初始阶段。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思维深度过程还不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学科指引性,导致学生对广东音乐的知识构建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

而《身边的古代乐器展》和《音乐家之谜》都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主体,创设的学习情景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主动探索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我们看到深度学习对传统音乐课堂模式带来的变化,以及学生对这样的学习过程的喜爱。

在新颖的课堂模式中我们思考:在课时不足的现状下如何把握深度学习的容量?音乐作为非应用学科,如何让学生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如何让持续性学习评价覆盖学习的全过程,追踪学生的变化和素养发展的进阶?都是今后需要继续深入和研讨的方向。

 

郭声健老师问:

怎样理解深度学习与大单元教学两者的关系?

宋曼蕾老师答: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习,追求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而大单元教学是通过整合学习资源、设计情境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可以说深度学习是纵向的,大单元教学是横向的。深度学习——倡导在大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深度学习下的大单元设计立足课程整体理念和思维,以现有的教材为突破口,系统整体的规划单元内容与主题、目标与评价,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以目标任务为驱动,学习活动为主线,将教材单元转化为活动单元,围绕单元主题展开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下的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不只适合高中学段,在广雅花都校区初中备组中,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是立足初中知识框架,在教材单元的结构认知基础上整合教学单元,通过内容主线串联起6册书中所有相关的音乐作品,整合教学单元后,在大单元、大情景、大任务的基础上分段落实学习目标;这种整统思维在初三学业测评的复习中尤为有效,学生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自行构建知识思维导图,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实际学习情况合作学习、自主研讨;其次在大情景、大任务指向下建构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学单元,再有根据教师自身专业特点开发个性教学单元,例如舞蹈老师开设的初中舞蹈课单元、器乐特长教师开展课堂器乐教学单元等。让初中课堂更具有灵动性和思维性,让其更好地衔接高中音乐学习。

而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深度学习可能需要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进行,可以以情境化、体验性、表现性等的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基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对音乐的基本认知和能力储备,为中学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