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中西合璧国音美 | 第二季名师音乐课堂第十课《北京喜讯到边寨》

2024.06.17 93 字号

2024年6月12日晚,第二季“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公益直播第十课《北京喜讯到边寨》在米多多公益直播间准时开课,本课素材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版)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本节课是小学民乐欣赏大单元教学体系中六年级下学期“中西合璧国音美”单元的第一课时。该课例由北京市顺义区王众敬名师工作室选送,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小学吕婷玉老师执教,当晚直播活动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全国基础教育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秘书长章艺悦博士主持。

如何进行民乐欣赏大单元教学呢?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呢?让我们一起听听老师们的解读吧~


 

 

德清公益章艺悦博士: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样性。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为中华民族凝结了宝贵的精神结晶,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今天的这节课就向我们诠释了民族音乐独特的魅力,课堂中响起的“牛角号声”,引领着师生共同参与了一场热情四射的篝火舞会,仿佛我们也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来自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热情氛围。


1多维参与,探索“国音美”的韵味

          ——吕婷玉老师分享课时亮点

吕婷玉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小学音乐教师

北京市顺义区王众敬名师工作室成员

北京市顺义区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联系单元 凸显主题

 


这节课是单元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课程导入环节,吕老师以一身苗族服饰出场,唤起学生对经典民族音乐作品的回忆,引出“国音美”的单元主题;在听赏环节,吕老师通过展开多维度艺术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重点主题中感知音乐旋律、音调、音色等风格特点,加深对“国音美”单元主题的理解;最后的拓展环节,吕老师引导学生对比欣赏中西两版合奏,领略各自魅力,初步体会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及意图。


结合作品 生动课堂

 


本课活动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中提炼的“五听+”学习策略展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精心选择和适当改进,以此实现“听起来、动起来、美起来”的全方位学习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本课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教学始终。感知体验第一主题时,学生通过听辨旋律片段,熟悉主题,小组讨论分析特点,感受“载歌载舞”的西南少数民族风情。学习第四主题时,学生跟随问题指引,听辨音乐特点,感受“一领众和”的舞蹈画面。感知体验第五主题,学生通过听辨相呼应的领奏乐器,联想出“对歌对舞”的欢快歌舞形象。

说到“动起来”首先是让“嘴巴动起来”,音乐课上的孩子们一定是能说会唱的。能说,这节课中吕老师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鼓励他们自主表达,真正“放手”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探索。会唱,在准确的基础上我们也更注重民族音乐韵味“美”的表现。其次是“身体动起来”,本课将《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歌舞特点融入到教学中,在音乐所描绘的载歌载舞、对歌对舞等艺术形式里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加深学生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与体验。

音乐学习离不开“听”的滋养,优质的音像资源无疑是提升学生欣赏体验的关键。本课经过精心挑选与对比多个版本,最终选择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西洋管弦乐版本与中央民族乐团演绎的民族管弦乐版本,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美”的视听享受。

呈现一节“美”的音乐课,需要扎实的案头工作,更需要根据作品特点营造学习氛围。在这节课例的筹备过程中,吕老师也一直在挑选相关的课堂用具,尽管准备工作琐碎而繁复,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孩子们的灿烂笑容,将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满足与喜悦。

 


本课在课上吕老师采用简易的学习单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课下,也通过较详细的学习单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其中融入了音视频资源的二维码,以此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国音美”的韵味,延续学习热情。


2建构单元教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王众敬老师课例点评

王众敬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小学音乐教研员

北京市顺义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北京市音乐学科带头人

 


相关课题研究——单元策划  教学设计聚焦

《北京喜讯到边寨》这节课例的实施主要源于王老师的课题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民乐欣赏大单元教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第354期上发表,成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实践策略

首先是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参与过程,切实提升教师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价值认同感。有了这种价值认同感,老师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就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喜爱之情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也落实了11版课标提到的“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建议。

 


如果说价值认同感在课例实施中起到关键引领作用的话,那么民乐欣赏大单元教学体系的建构就为老师和学生的深度互动铺设了道路和桥梁。通过综合考虑及反复论证,《北京喜讯到边寨》这节课被编排在了小学民乐欣赏大单元体系中最后一个单元《品味民乐影响力——中西合璧国音美》的第一课时。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在这节课时之前,学生应该已经至少完成了一二年级的《初识民乐美》、三至五年级的《细听民乐韵》以及六年级上学期的《品味民乐情》共11个单元的学习。对于主要的民族乐器音色和经典的民乐(民乐风格)作品的主题旋律音调有了一定的听觉体验和简单的聆听经验。因此,对于本节课中深化对民族音乐作品审美特质和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感悟等素养目标的达成是可以实现的。

明确了本课时在整个民乐欣赏大单元体系中的位置之后,进入到教学环节及活动的设计时,支撑的主要是课题研究成果中的第四项实践策略,即“五听+”民乐欣赏体验方式。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五种学习体验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以聆听为基础,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及相应作品的突出特点,精选故事讲解、情境表演、音色听辨、技法模仿、主题演唱、对比感知、谱例记写、舞蹈体验、内涵赏析及创意实践等方式,并融合运用。


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深化  中西合璧国音美

这个单元我们一共设计了三个课时,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国音美。三个课时的作品都呈现出了民族音调的韵味美、不同地域文化的质朴美以及中西合璧的特色美。

 


三个课时的教学以“相关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特点的感知与表现为明线”,引领学生熟悉相关作品的音乐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围绕“中西合璧国音美”这一主题,以感悟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与意图为暗线,从第一课时的作业布置,到第二课时的体验方式的迁移运用,再到第三课时的总结性回顾与梳理,引领学生通过整个单元三个课时的体验活动,不断领悟作曲家们借用西洋乐队的演奏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创作意图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进而树立音乐文化自信与弘扬民族音乐的意识。


北京市顺义区王众敬名师工作室

 


北京市顺义区王众敬名师工作室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坚持“三同聚力 多维发展”宗旨,以“众乐”理念和“九个一”任务驱动方式,带领骨干教师一起追求卓越。

工作室汇聚了一批市区级骨干教师,他们深受“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发展理念的激励,始终秉持对专业素养的极高要求,不仅是课堂上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师,更有多位成员在管理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在王众敬老师的引领下,成员们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之中,不断锤炼独立思考与自主研究的能力,在国家、市、区级比赛中屡获殊荣。共同完成的“班级歌唱教学分层指导”“小学民乐欣赏大单元体系建构”两大教学策略,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3课堂延展——跟随章博士深入思考

章艺悦

博士,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

章艺悦博士问:

通过课例视频我们看到,在课堂的初始,学生在连线互动游戏中逐渐按照音乐标题、演奏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聆听了音乐作品,又在与教师演唱、律动等互动中,营造出了热烈欢快的民族音乐情境。能设计并演绎出如此鲜活灵动的音乐场景,执教者至关重要。所以我想请问吕老师:您是如何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逐步成为现在这样有着个人魅力的音乐教师呢?

吕婷玉老师答:

读书期间我一直都是主修低音提琴表演专业,所以当我初为人师,看到同行们出色的声乐、钢琴基本功,常常觉得手足无措,幸运的是王老师的赏识让我有机会加入了工作室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我的职业发展。

首先,是历经“重重磨砺”。加入团队后,我与各位优秀的老师们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区级展示、市级赛课、课题研究等层层考验。至今都难以忘记那次北京市空中课堂录制的前夕,我连夜紧急调整教案与课件的焦虑情景,正是这些严苛的磨炼,给予了我面对挑战的勇气,更收获了柳暗花明的喜悦,让我在职业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其次,少不了“温暖抚慰”“在学生心中老师的歌声永远是最动听的”是王老师的这句鼓励,让我逐渐克服了在课堂上羞于歌唱的拘谨。如今,我更加享受与学生们一同放声歌唱的时光,这份教学感染力也愈发强烈,我渴望在音乐课上,将温暖与正向传递给更多的孩子,鼓舞他们积极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章艺悦博士问:

吕老师的成长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培养和支持,正如幼苗需要园丁的细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青年教师的进步离不开名师的精心指导。我想请教王众敬老师:作为名师,您是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呢?您的工作室有着怎样的发展理念与特色?

王众敬老师答:

说到工作室的发展,我们主要遵循的是“三同聚力,研修共进”的思路。具体是以“九个一”的任务驱动方式,引领工作室成员善于教学实践,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主研究。

 


九项任务涉及三个维度,前三个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成员要善于示范、善于上课、善于评课;中间三个主要涉及学习思考层面的,包括会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会进行活动意图、过程及主要观点的概括与提炼,会阅读专著,促进自己的深度思考;最后三个主要涉及了研究层面,包括能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观念、撰写论文,能制作有普适性实用价值的微课资源、助力更多教师的课堂提质,能主持一项课题,带领相关教师一起研究共进。

总之,我们工作室发展的基础性理念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位成员都要先确保三个善于,以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之后是做到三会,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思考;最后是三能,体现了我们工作室的发展追求,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始终秉承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的信念,努力通过促进每位成员的个体发展实现所教学生的真实获得,而引领带动更多教师在“善于、学会和能够”等九个方面的不断进步,促进更多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我们更美好的发展愿景。

章艺悦博士问:

请问吕老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您是如何从西洋乐器的专业学习,转变到如今在音乐课堂上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呢?

吕婷玉老师答:

在跟随王老师参与“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民乐欣赏大单元教学”的课题研究中,通过系统阅读相关书籍和积极实践具体课例,不仅增强了我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逐渐深化了对民族音乐的价值认同感。

《北京喜讯到边寨》这节课筹备初期,我也会不禁想起我在乐团的学习经历。团员们虽然演奏的都是西洋乐器,但我们排练这类民族音乐作品时总是用时极短。我想这些旋律可能早已深植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音乐仿佛成为了我们的呼吸,自然而然就能流淌而出。这些认识让我对民族音乐教学充满了新的期待和热情,也促使我更加主动、深入地开展民乐欣赏教学活动,我希望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喜爱之情,润物无声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民族音乐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章艺悦博士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课例中这样一个细节,在吕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是人音版五线谱教材。在中小学教学中,识读乐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地区更偏向于使用简谱版教材,所以我想问一问王老师,北京的学校音乐教学是不是都采用五线谱版教材?能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应该如何应对和帮助学生解决在五线谱识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王众敬老师答:

关于五线谱识读的情况,在我的记忆中,北京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基本上是五线谱教学。2000年课改后有过几年用了简谱教材,后来很快又恢复了五线谱。在具体教学五线谱时我自己感觉,最初我们是以“固定调号识谱”为主,后来,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移动do”的方法来落实课标中“首调识谱”的意见。具体说就是不以调号的识别与记忆为重点,而是突出了线间位置关系的感知与体验。

 


具体到我们顺义区小学音乐教学中,我给老师们提供了“以听觉体验为基础、抓重点片段为素材的五步练习法”,老师们感觉还是比较好操作,而且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效果也比较好!五步大致是构唱在先促进内心音高感的建立,听唱辅助实现音准及音色表现能力提升,贴摆巩固视听动多维认识曲谱,接唱熟悉包括重点片段在内的完整旋律。其实,教无定法,在曲谱识读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听觉感知和准确表现,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就都是好方法。

章艺悦博士问:

请问吕老师,面对有着较好音乐素养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在已有音乐基础的状况下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

吕婷玉老师答:

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呢?我个人觉得有三点。

一是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借鉴王老师提出的“九个一”任务驱动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享受音乐。

二是抓住作品特点有的放矢展开教学。像本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这样的大型器乐曲,通过抓住作品音乐特点有的放矢设计教学环节、调整教学顺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学有所获。

三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以此发现他们遇到的“真问题”,跟学生们一起“真解决”“真互动”,从而促进他们能力素养的“真提升”。

章艺悦博士问:

请问王众敬老师,面对当下教师们特别关注的大单元教学,您是如何理解和建议的呢?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大单元教学的解读?

王众敬老师答:

关于大单元教学,我们也是在学习和探索阶段。这里给大家分享一点学习心得。在前期阶段,我们在网络上搜集了关于大单元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也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简单说就是三个基于、一个统领和一个连续。“三个基于”主要是指单元教学的设计要基于课程目标、基于学生情况、基于学科逻辑,一个统领是单元内每个课时的设计与实施都是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或者说是以单元大概念为统领的,一个连续就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单元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个课时之间一定都是有密切联系,而且是连续进行的。而单元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实现学生对于个体主动成长的自主性学习、对于音乐作品理解的实践性学习,以及对于同伴交流的分享性学习。


 


对于单元主题的实践,我们更多的是从三个层次进行的。首先是参照教材已有单元,围绕主题设计并实施;其次是结合教材相关单元的作品,模仿提炼单元主题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第三个层次应该说也是难度最大的,就是以一首作品为切入点,自主建构,形成有创意的单元。例如我们此次呈现的《北京喜讯到边寨》这节课,就是自主建构的中西合璧单元中的第一课时。而这一单元又是我们自主建构的小学民乐欣赏大单元教学体系中的第12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提升性单元。当然,我们的研究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此,也特别恳请各位专家、老师们多给我们一些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在单元主题教学方面形成新的突破。

章艺悦博士:

非常感谢王老师分享的宝贵经验,其实今天吕老师这堂课很好地像我们展示了您对于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和行动,相信今晚两位老师的细致分享一定能为更多老师打开教学新思路!


网友提问

今天分享的课例太棒了,请问老师们平时的每节课都这样上吗?

王众敬老师回答:

我想其实和老师们心里的预期答案一样,我们平时的常态音乐课肯定不是这样上的,但是我们今天所呈现的这节课例,一定是在我们每节常态课扎实有序推进下的一种教学过程与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成效的一次分享与展示。我把这比作为“水涨船高”的一种样态,我们平时的常态课就像是“蓄水”,而关键时候的展示课就像是“航船”。

同时,针对常态课怎么上我也给老师们提供一种策略——“四段式常态教学法”。以唱歌教学为例,我们会用四个主要的环节把常态课设计、实施好,这四个主要环节为:1.五步法:练习关键;2.三步法:随乐律动;3.五唱法:学练推进;4.特色法:拓展提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关键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切实提高,而且还能让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节质量比较高的公开课。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搜索查看《规范教学 乐享常态——小学音乐常态化教学的规范化研究》这本常态音乐教学书籍,或通过“双减”背景下班级歌唱教学提质策略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22年第3期)这篇文章了解更多详情。期待着我们每一节常态课都能够高质量的完成,都能和学生一起享受最美好的学习时光。


网友提问

请问吕老师是怎样从一个多年专业音乐学习的艺术生,尽快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呢?

吕婷玉老师回答:

首先,我想心态和定位的转变是关键。从学生到老师,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换,更承载了一种责任和使命。得放下自己过去那种专业学习的惯性思维,真正融入到基础教育的大环境中,用孩子们能够理解、喜欢的方式去传授音乐知识、激发音乐兴趣。

接着,要尽快的提高自身的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参加名师工作室、教育培训,观摩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还有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这些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但对我个人而言,最有帮助的还是积极的反思和总结。每次上完课,或者睡前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我都会琢磨琢磨今天的教学,看看哪里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这样,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方向,让教学与课堂管理越来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