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背后的故事 | 皂角树的歌声在乡土之地绽放奇迹
在湖南慈利县第一完全小学的皂角树下,总飘荡着清澈的童声。音乐教师刘琴带着她的“皂角树合唱团”日复一日地向下扎根,用十年光阴将音乐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的心里,带着孩子们从无人问津到声名鹊起,从怯懦畏缩到自信闪耀。这群孩子的蜕变,印证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当热爱扎根泥土,乡土之地也能绽放奇迹。
破局:从孤勇者到众志成城
2015年,刘琴老师调入慈利县第一完全小学。她发现该校合唱团面临诸多困境:缺乏专业的钢琴伴奏老师,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甚至一台完好的钢琴都没有,只能依赖电子琴勉强应对排练需求,家长担心影响文化课不支持孩子参加等等。刘老师在采访中苦笑着回忆道:“简直像在打游击战,没有归属感……”
她进一步了解到学校合唱团曾获全国大奖,只是后期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排练时断时续。为了重振合唱团的辉煌,刘琴决定与朱彩云老师携手合作,共同改善这一现状。很长一段时间,无论寒暑,两位老师总是身先士卒,义务为学生排练。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因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面对歌唱基础薄弱的乡村学生,训练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团队进步缓慢。
转机出现在2018年,“快乐合唱3+1”项目落户慈利。刘琴老师敏锐把握机遇,积极参与了德清公益合唱训练营、音乐下乡行、柯达伊培训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并有幸得到“快乐合唱3+1”合唱指挥指导专家、湖南省合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昌明老师的定点指导。
刘昌明老师指导现场
“线上柯达伊小班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理解并学会如何将‘关注个体,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融入日常课堂教学;掌握了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和恒拍意识的方法,建立了音乐教学常规;学会了采用累加式训练法,逐步提升训练难度和内容,循序渐进,避免‘跨越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刘琴老师结合团队特点,将柯达伊训练法巧妙融入乡土课堂,为乡村合唱团逐步接轨城市优秀合唱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得益于教育局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合唱团拥有了专属的合唱教室,并配备了新钢琴、合唱阶梯台、打击乐器及多媒体等设备。经年的努力,皂角树合唱团在慈利县逐渐脱颖而出。
2023年,钢琴伴奏教师李好与生活指导教师杨柳相继加入团队,合唱团终于拥有了专属的钢伴老师,不再依赖外部援助。每次排练时,刘琴老师也不再感到“分身乏术”。杨柳老师从朱彩云老师手中接过重任,成为团内的“大管家”,她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每一位孩子的心房。
从左到右依次为:杨柳、刘琴、李好
“铁三角”团队成了孩子们最坚实的依靠,无论是专业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难题,只要孩子们需要,“铁三角”团队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为他们排忧解难。
蜕变:音乐不是培养歌唱机器而是教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坚持十年不间断排练,现在皂角树合唱团不仅是慈利县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孩子们心中最闪耀的星光。音乐的力量悄然改变着他们,而最直观的转变,莫过于自信的萌芽与绽放。无论是校内舞台上的优雅演绎,还是聚光灯下的精彩表现,孩子们用清澈的歌声征服了观众,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悄然间,他们的眼神从怯懦变得坚定,从躲闪变得从容。
“音乐不是培养歌唱机器,而是教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刘琴的这个理念,如同皂角树的根系,深深扎进合唱团的每一寸土壤。在她的合唱团里,我们看到孩子们用真实的转变印证着这句话。四年级的莫语杨曾因不敢开口被合唱团拒之门外,在爷爷的坚持与刘老师的破格录取中,蜕变为训练营的“标杆学员”;双胞胎姐妹吴玥彤、吴玥妍从“蚊子音”到登台响亮放歌,五年级的倔强男孩卓邓开盛从独唱骄子成长为合唱团队领袖……
前排左三为卓邓开盛
在合唱团中,像卓邓开盛这样声音条件好男生不少,起初他们普遍有较强的优越感,训练态度敷衍,甚至对老师指出的不足置若罔闻,但经过多次的系统合唱训练及老师耐心的指导,那些不良习惯已荡然无存,他们变得沉稳且懂事,也逐渐理解了合唱与独唱的区别,明白了要实现声音的融合和统一,让各声部如彩虹光谱般既独立又交融。卓邓开盛现在不仅担任声部长,还时常指导“后进生”学唱,已然成为合唱团的顶梁柱。
田祖蔓同学近照
“娇气”的田祖蔓同学今年四年级,家人疼爱得紧,甚至可以说到了溺爱的程度。起初她喜欢耍小孩子脾气,经常因身体原因请假。在合唱团待久了后,她慢慢发生了转变。在“2024米多多合唱夏令营”中,她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夏令营初期,祖蔓因不明原因天天流鼻血,治疗未见好转。老师们心疼她的身体,纷纷劝她回家休养,甚至建议放弃参加“快乐合唱3+1”公益音乐会。听到这些,祖蔓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我不想错过排练和演出,我想和大家一起站上舞台。”经过与家长协商,决定先回慈利治疗几天,待身体好转后再重返团队。
在家期间,田祖蔓并未松懈,而是紧跟着排练视频一遍遍练习,认真完成所有打卡作业。她的父母也被这份执着打动,不辞辛劳驱车6个多小时,往返600多公里,送她参加“快乐合唱3+1”公益音乐会,让她如愿站上长沙音乐厅的舞台。祖蔓不仅没有拖累团队,反而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在皂角树合唱团,像田祖蔓这样热爱合唱的孩子不在少数,用行动支持孩子梦想的家长也还有很多很多。
共振:教育不是孤军作战,而是活水循环
刘琴老师深知教育并非独奏,而是一场交响乐。她凭借智慧,让教育成果“流动”起来。她巧妙地将合唱团与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慈利站第一完全小学分站相结合。作为合唱团和小记者站的共同指导教师,刘老师擅长发掘合唱团中在写作和主持播报方面有潜力的优秀苗子,进行双向培养。例如,谭希彤(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优秀小记者)、何木子(杰出小记者)等同学。她培养合唱团员担任小记者,用新闻镜头记录歌声背后的故事。他们的报道登上省级报刊,使皂角树合唱团从乡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群孩子既是歌者,也是记录者。当歌声与文字共鸣,乡村的童谣便穿越了重重山岭。
湖南教育新闻网
如何让“教育成果”流动到更大的舞台,刘老师总是未雨绸缪。小有名气后,合唱团邀约如雪片般飞来,从政府礼堂到省级舞台,刘琴老师的秘诀,是永远比机会快一步。在重大节日或大型演出前,合唱团都会提前训练几首可能与未来活动主题相关的合唱曲目,这样,当机遇来临时,合唱团已备好相应曲目,能够与活动主题完美契合,从而牢牢把握住机会。比如她会带着孩子们提前排练《学习雷锋好榜样》等这样的经典曲目,当慈利县宣传部志愿服务活动开幕式发来邀约时,他们的歌声早已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别人觉得我们运气好,其实不过是笨鸟先飞。”她摩挲着乐谱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等机会敲门时才准备,就晚了。”
正是这份十年如一日的“超前”打磨,让这支乡村娃组成的队伍,总能精准契合每一个舞台的呼吸。合唱团现如今有了一定的专业水平,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刘老师的未雨绸缪,才铸就了如今广为人知的慈利“小明星”合唱团。现在合唱团成员们不仅提升了音乐综合素养,更学会了如何在紧张中保持冷静,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将每一次的演出都当作是一次自我超越的旅程。
2024年岁末,慈利教育官方发布的喜讯随着冬雪翩然而至——在湖南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他们演绎的《马马嘟嘟骑》《花大姐》摘得小学组班级合唱桂冠,这两首浸润着童谣韵味的作品,更将亮相2025年全国展演舞台。当省教育厅的红头文件传到学校时,刘琴老师开心地把喜讯告诉孩子们:“你们看,山里人的‘马马嘟嘟骑’,真的骑到全国展演舞台去了。”
如今,皂角树合唱团的故事仍在续写。刘琴老师常对孩子们说:“我们的歌声或许不够专业,但一定要有温度。”这份温度,是刘昌明老师祝福里“合唱团一定会唱出湖南、走向全国,传遍世界”的期许,是乡村学校里未被辜负的热爱,是《花大姐》祖孙三代传唱的童谣基因,是教育破土而出的微光。当城市与乡村的童声在舞台上交汇,人们听到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个关于热爱、坚持与希望的答案——就像那匹永不驻足的“马马嘟嘟骑”,正驮着乡村孩子的梦想,奔向更远的远方。
慈利县第一完全小学皂角树合唱团
悠悠溇澧滋我育我,青青皂角陪我伴我。拥抱着朝阳,吮吸着朝露,2006年,慈利县一完小成立了皂角树合唱团,现合唱团共有团成员88名,从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中选拔产生,每天在课后服务第一节课进行系统的训练。
经过训练,合唱团基础能力、声音技巧和艺术表现力都得到了提高。能够按照乐谱要求准确表达音乐作品;团员具备较好的演唱能力,各声部声音较为统一,音色纯净,声部之间有较好的平衡度和和谐感;合唱团能够较好地表现作品情感,具备较好的舞台艺术感染力。
合唱团2006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喜获省级二等奖;2009年参加张家界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喜获一等奖;2010年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教育部一等奖;2019年参加全县“快乐合唱3+1”班级合唱比赛荣获特等奖,2024年度参加湖南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省级一等奖,入选2025年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2024年,参加德清公益米多多合唱夏令营,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合唱集训,在湖南省合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昌明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全程陪伴下,合唱团的演唱能力得到质的飞跃,老师们的专业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