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乡村美育E课堂第二周周记|剪出劳动韵律,唱响童声灵感

2025.03.19 148 字号

剪出劳动韵律 唱响童声灵感


春意渐浓,乡村美育E课堂的第二周在音符的碰撞中落下帷幕。本周的轮值导师为王晓盈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是负责一年级教学的林杰(组长)、曾紫盈、王鑫怡、胡宇琪;负责二年级教学的周静雯(组长)、李雯欣、范雅琳、郑芷晴、刘振菲。

他们一起展开了别开生面的音乐探索之旅:一年级的《理发师》用“咔嚓”声剪出劳动欢歌,二年级的《小花雀》以灵动旋律唤醒童趣想象。从情境创设到多元感官联动,从柯达伊手势到创意编填歌词,师生们将音乐融入生活,让美育扎根乡土。

翻开本周周记,一起感受课堂里跃动的音符、迸发的巧思,与孩子们的笑声共鸣吧!

 

【一年级】《理发师》

 

 

一、创境·联动·迁移——三阶拓声趣

1、情境创设,从生活中发掘声音美

本次一年级组所选择的课程内容为《理发师》,歌曲将理发店所用的工具的声音作为歌词,让此首作品极具生活气息。因此本堂课运用情境教学法,以“帮助理发店老爷爷”为情境主线贯穿教学全程。以聆听并猜理发店工具声音作为导入,为学生构建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学习场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不同声音的美。

 

2、多元联动,感知音乐的旋律美

教案采用多感官联动教学方式,通过听、模、动、唱、演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在聆听律动环节,学生通过听声音、模仿动作,锻炼节奏感知与模仿能力。从用科尔文手势学习简单的单音d-m-s,到乐句旋律的学习,最后到带动作演唱。将抽象音乐知识具像化,帮助学生理解音高关系,让学生从不同的感官体验音乐旋律美。

3、知识迁移,深化文化理解

在本堂课中,从《理发师》延伸到生活中各类劳动者,思考不同劳动者劳作工具的声音,拓宽对劳动的认知,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填词演唱环节,学生将理发店场景迁移到农田,创作关于农田劳动者的歌曲,体会音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精调课堂序,巧思引新途

时间分配上,该班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咔嚓咔嚓跟呼”的节拍上能够跟上演唱并配动作,所以应该在歌词带读的时间进行倾斜,及时调整。同时,在导入的地方可以再新颖些,比如附上不同的工作者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工作场景的声音,为课后编创做准备。

 

【二年级】《小花雀》


 

 

一、教学融创新,童声唱新趣

1、知识巩固与创新结合

课堂以复习音高(do、mi、sol)和节奏型(八十六、十六八等)为基础,通过学唱《小花雀》实现知识迁移,同时融入歌词编创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 

2、情境化教学激发兴趣

以“小花雀”作为课堂“新朋友”,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用歌声和律动欢迎它,增强课堂趣味性和代入感。 

3、柯达伊教学法提升互动性

通过手势与音高结合,将音高视觉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旋律,降低年级学生理解难度。


 


二、破局卡壳处,灵感妙生花

1、问题分析

在“歌词编创”环节,要求学生编创小动物的其他叫声依曲填词,将三四句小花雀的叫声“斯可乐”用其他动物的叫声表示。但由于前两段歌词的限制“小花雀呀,圆圆的头,尖尖的嘴巴会唱歌”,学生难以顺利编创出其他动物的叫声,主要原因在于:

①歌词内容限制: 前两段歌词已经限定了动物的特征(圆圆的头、尖尖的嘴巴)和动作(会唱歌),导致学生难以跳出“小花雀”的框架,去想象和描述其他动物。

②缺乏引导:学生缺乏对目标动物的观察和描述,难以将动物的特征与叫声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编创。

2、优化方案

增加动物描述环节:在编创动物叫声之前,增加一个“动物描述”环节,引导学生观察目标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