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乡村美育E课堂第四周周记 | 与动物小伙伴们的音乐狂欢!!

2025.04.17 66 字号

与动物小伙伴

的音乐狂欢节

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大地,当第一声鸟鸣打破冬眠的寂静,整个世界都仿佛被唤醒,焕发出无尽的活力与激情。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里,第四周乡村美育E课堂,授课小老师们带领小朋友们与许多动物小伙伴们相遇,奏响一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音乐狂欢!

本周的轮值导师为罗宇欣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是负责一年级教学的谢婧洲(组长)、陈安婷、刘彧萱、邱敏莉、孔依彤;负责二年级教学的王鑫怡(组长)、杨栋文、李雯欣、范雅琳、刘振菲。

在这奇妙纷呈的音乐课堂之上,学生们仿佛化身为小小音乐家,通过那惟妙惟肖地模仿不同动物奇妙叫声的奇妙方式,开启了一场与生灵共乐的奇妙之旅。随着声音的模仿,让学生感知音高,通过具身的动作让音乐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以俏皮、有趣的方式,迅速抓住了孩子们那一双双纯真好奇的眼睛,让孩子们的心田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


一年级组《谁歌唱》

备课情况

本周一年级备课组仍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备课流程如下图所示,主要分为初步讨论、具体分工汇报修改三部分。

 

在集体讨论部分本小组借助了网络教学资源即“湘艺音教”小程序,小程序中涵盖了优秀课例、教材和音频素材,为我们后续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而后的具体分工分为教案撰写、律动视频录制和PPT汇总三板块,本小组参考了教学资源库中的优秀课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案的改写。为考虑线上音乐教学网络不稳定因素,我们将律动视频进行拆分,分为节奏声势律动视频、带入歌词的声势律动视频、师生互动的声势律动视频以及完整版的律动视频,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更明确地参与律动活动。最后将素材和环节呈现在PPT中,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化了PPT的呈现,为授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本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四课,以 3/4 拍猜谜谣《谁唱歌》为载体,融合音高认知(1-6 音级)、节奏训练(XX X X)和动物主题情境,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

 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善模仿的特点,设计 "农场音乐会" 情境:通过动物叫声模仿建立音高概念,用 "嘘" 手势直观呈现休止符,结合声势律动突破高音 do 的演唱难点,让抽象乐理具象化。采用多模态学习:听觉(动物音效)、动觉(造型表演)、视觉(图谱寻宝)协同以及阶梯式任务:从回声接龙→乐句轮唱→分组创编,难度螺旋上升。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学情的学习内容:在音乐技能方面:巩固 do、mi、sol、la手势,掌握高音do唱法,准确处理 3 处休止符;在艺术表现方面:用弹性声音表现动物叫声,完成角色轮唱与歌词创编;在跨学科融合方面:结合自然常识猜谜,培养观察力与创造力;在节奏训练中融入 "0" 的造型游戏,有效解决休止符停顿难题;创编环节预设 "母鸡咯咯哒"" 小狗汪汪汪 "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音乐表达欲。整节课通过游戏化设计,让孩子们在" 听 - 动 - 创 " 中感受音乐魅力。


设计亮点

1. 情境创设,趣味导入:

“动物音乐会”为情境主线,开场的“动物叫声模仿大赛”趣味十足。学生通过模仿不同动物叫声,自然地感知音高差异,将抽象的音乐音高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生活体验,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学习热情。

2. 多元教学法,攻克重难点:

在节奏和休止符教学上,采用独特且有效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小鸟叫声“叽”念出节奏,并引入“嘘”手势代表休止符,让学生在“有声”与“无声”的交替体验中,深刻理解休止符的时值停顿功能。“回声接龙”和“师生接龙”游戏,巧妙融入歌词学习环节,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乐句感知,轻松掌握歌词与节奏,突破教学重难点。

3. 分层实践,提升音乐表现力:

律动学唱环节设计巧妙,先让学生跟随教师声势律动视频学习,再伴随音乐演唱,逐步增强学生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把握。角色轮唱从师生对唱过渡到分组对唱,难度层层递进,既锻炼学生演唱技巧,又培养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全面提升音乐表现力。

4. 拓展实践,培养音乐创造力:

“动物音乐节”活动中,鼓励学生思考音乐会还可加入哪些小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拓展音乐思维。课后布置收集动物叫声创编新歌词的作业,将音乐学习延伸至生活,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音乐敏感性和创造力 。


课后反思

孔依彤:

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与适配性—听觉-视觉-动觉联动教学

1. 听觉感知:利用动物叫声拟声词(如"喔喔喔"对应公鸡)作为节奏训练载体,将歌词转化为节奏型,学生通过拍打身体部位完成节奏模仿。

2. 视觉强化:自制动态律动视频,视频同步呈现拟态动作(如小鸟扇动翅膀),模仿歌词,增强记忆点。

3. 动觉开发:设计"角色扮演接龙游戏",学生通过开麦模拟动物叫声接唱,配合手势舞动作(如模仿鸭子摆臂),实现肢体协调性训练。

不足:部分动画资源加载速度受限于网络带宽,导致低配设备学生出现卡顿现象。


 


4. 后续改善计划:拟声节奏训练的进阶优化,分层拟声设计

- 基础层:将动物叫声(如"叽叽叽")简化为四分音符节奏型,通过拍桌、拍手完成模仿,确保全体学生掌握基础节拍。 

 - 进阶层:设计"回声山谷"挑战,教师用不同速度/力度演唱拟声词(如轻声快速"咕咕咕"模仿鸽子),学生需辨别后复现,训练动态听觉敏感度。

刘彧萱:

本周的音乐课程借助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包括动物叫声节奏模仿、师生对答演唱以及律动表演,有条不紊地推进歌曲教学。即便隔着屏幕,学生们依旧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整节课都沉浸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课程成果显著,学生不仅能够独立演唱歌曲,在教师引导下,还成功进行了歌曲的创编表演,展现出良好的音乐感知与创造能力。

线上教学对教学指令的清晰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播放律动学习视频前,教师必须提前与学生明确跟随视频学习的具体要求,确保学生清楚知道视频学习的目标与重点,这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


 


创编环节中,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共同设计了小狗、青蛙、蛇等动物的唱歌片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拓展创编思路,除了歌词创编,还可引导学生设计动物的动作,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升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模仿公鸡叫声进行歌曲演唱时,普遍存在用嗓错误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多次提醒学生仔细聆听示范,强调轻声高位发音的技巧,避免喊唱,以此保护学生的嗓音,提升演唱的质量与美感。


 


二年级组《海鸟的家园

备课情况

《海鸟的家园》选自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感知音乐的高低”之中。此首歌曲是一首2/4拍、中速、情绪愉快活泼的夏威夷民歌。歌曲旋律简洁,结构为ABA’,歌词从“我”“海鸟”2个角色进行阐述,并以“哈利”的强弱交替模仿海鸟叫声。

 


通过前三周授课,了解到学生在音乐感知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和强弱,但在音色感知和音准、节奏的稳定性上仍需加强。因此,本节课将通过丰富的聆听感受训练和随乐律动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

本堂课从模仿海鸟的叫声入手,复习过往所学的力度记号,并感知音乐表情记号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顿音记号;并根据歌词内容,邀请学生进行动作编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音高的学习,从柯尔文手势进阶到旋律线条的绘画,让抽象的音高概念具象化。

此外,结合夏威夷文化元素,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在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方式的同时,增强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设计亮点

本周E课堂从“我”与“海鸟”的故事出发,让学生在夏威夷的情境中学习歌曲《海鸟的家园》。学生在模仿、创编、合作中,不仅学习演唱歌曲,更体验了音乐与文化的魅力。

1.“角色扮演”玩转音乐

       老师将带领学生化身小海鸟,用游戏的方式模仿海鸟叫声,在“哈利哈利”的拟声互动中,自然感知力度变化。在示范视频中,老师通过演唱同一乐句的2种不同表现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顿音”的秘密作用,启发学生学习、运用重要乐理知识。


 


2.“创编动作”激发课堂律动

       在A乐段学习中,学生在感受了夏威夷的人文环境后,根据音乐内容“呼唤”“飞翔”“玩耍”“家园”创编专属动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音乐情绪可视化。随后的“旋律线条绘制”环节。在B乐段学习中,学生将回顾已学的音高及其科尔文手势,并将手势动作运用到歌曲的动作创编中,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学习新歌曲。


课后反思

刘振菲:

本节课以“海鸟”的故事情节为核心,引导学生学唱歌曲。在本节课的教授过程中发现仍有两个方面需要优化。第一个是歌曲的整体聆听。教授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分段学唱,在最后律动的部分其实才有完整聆听。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完曲式结构后,对曲式结构仍然不明确。第二是律动动作的齐与“乱”的问题,在线上上课的情景下,为了保证课堂的纪律,我们会制定统一的律动动作给学生进行活动,但是在创设动作的环节,学生会有一些小新意出现。如何让学生的新意“扩大化”,并能够保证课堂秩序,这是今后可以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