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德清基金·安仁幼教”项目调研报告(之六)
近几年关注乡村教育,深刻地意识到,如果说幼儿园教育质量不高的确令人堪忧,但较之乡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而言,却已是令人无比欣慰了。
过去的近三十年,我置身于一个乡村大家庭,感受着我先生兄弟姐妹的成长,追究他们人格和习惯的养成过程。他们无一人有过幼儿园可读,但那个时代的乡村,父母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操持一家人生计的身影,便是给予孩子最好的身教。我们常为中国农民贴上“淳朴、勤劳、善良”的标签。如果说这于我公婆那一代农民父母而言,还算实至名归,于今天的乡村父母(祖父母)而言,则不敢恭维了。而今“爸爸妈妈”于相当一部分乡村孩子而言,仅只是一个称谓,他们遥不可及,甚至是无从企及(离异家庭)。
更不幸的是,而今留在乡村监护孩子们的祖辈,恰好是在“破四旧”中度过了青壮年的一代人。他们身上几乎彻底丢弃了传统农耕文明的教养,现代文明的曙光又不曾普照他们。他们正在以最粗鄙的方式,教养着中国未来最大多数农村人口,我每每想着想着,便会不寒而栗!
前年,我在宁夏乡村,听一位老师讲一个奶奶的作为,她每天是拎着一根大棒子往返幼儿园接送孩子的。没有那根棒子,她就根本不知道如何与一个五岁的孩子相处。
这次我在安仁的幼儿园,亲历中午一位奶奶来接孩子,孩子说:“老师说了,幼儿园不能写字。”奶奶愤愤然地说:“别听老师胡说八道!不写字,还来幼儿园干嘛!”
老师们每每谈及这些爷爷奶奶都是叫苦不迭,祖辈成为乡村孩子享有优质教育的巨大掣肘,甚至一种顽固的破坏力,正在以他们自以为是的方式阻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在乡村还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孩子们的父母,但我在城市生活中却和他们朝夕共处,我身边的很多外来务工者,正是由乡村父母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尽管多半文化底子很薄,但都见过大大小小的世面,对人对事拥有远远优于他们父辈的理解。只可惜,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远离他们幼小的孩子,放弃了孩子们成长最美好也最关键的时刻,他们耽搁在城市里,对于孩子的成长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闻不问。
一个孩子幼儿期的教育,对“家园共育”的要求更高更重要,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事半功倍。但在中国的乡村,我们几乎无从奢望。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我每每都希望和园长教师们探讨的话题。
我曾强烈建议过幼儿园要直接与孩子的父母沟通,无论是电话、短信还是微信,要唤醒这一代父母的责任感,要让他们关心自己的孩子,要通过他们来约束祖辈的教养方式。
今年的安仁之行,几位园长都和我谈起了他们目前解决“家园共育”问题的好工具,就是家长微信群的建立。父母无论在哪里,甚至都能可视孩子们的在园生活。老师们利用微信,更新年轻父母的教育理念,让他们再将这些理念传递给孩子的(外)祖父母。
移动互联的日新月异,彻底改善了我们的教育手段,我多么希望更多的幼儿园能够善加利用,教育可以通过先进的工具实现更多的“不可能”,只要我们用心用力,与时俱进!
结束语:
26年前的春节,我和相处多时的男友经历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近3个小时的汽车、加之“慢慢游”(摩托车)、“水上漂”(船),辗转了一系列交通工具,伴着鸡鸭鹅,踩着洞庭湖区泥泞的土地,顶着南方的冷雨,走进了湖南的一户乡村人家。自此,我成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于此之前,我根本不真正懂得什么叫“贫穷”什么叫“生活艰辛”!之后的26年,我亲历了一个中国乡村家庭的“城市化”进程,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一个孩子的成才,于一个中国乡村家庭何其重要!一个城市孩子的肩上往往担的只是他自己的未来,而一个从乡村的贫困中艰难跋涉出来的孩子,他肩担背扛的总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只有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只有教育能够真正改善乡村的物质文明乃至精神文明。幼儿教育,又是基础的基础,是一切良好习惯建立与养成的关键时期。乡村幼教人,任重而道远!能够陪伴“安仁幼教”一程,是我的幸运,我会倍加珍惜。
感谢梅姐!感谢“德清”!感谢安仁幼教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