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
2018年9月27日-30日,第二届乡村中小学合唱教育研讨会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全国合唱、教育及公益届的部分代表。此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合唱教育发展,助力合唱教育精准扶贫,进一步促进“快乐合唱 3+1”公益项目的深入实施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合唱教育从贫困地区学校走向全国,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有质量的音乐教育。
今天推送的发言嘉宾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人民音乐出版社原社长、党委书记,东北师范大学特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吴斌,他的发言题目是唱歌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
▼
『对唱歌教学的认识』
唱歌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班级教学的问题,也是合唱基础的问题。我对唱歌的认识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每个人都能唱歌,唱歌的能力人人具备。
歌唱就是说话在音域上的延伸和力量上的加强。
唱歌与歌唱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要让学生把从唱歌当作一种文化资产来学,最好的学习就是控制好唱歌时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唱歌应该是学生从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和满足的行为。
我们现在所讲的唱歌是大众的,是人人都可为的,唱歌教学在中小学教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吴斌
唱歌和歌唱有本质的区别。唱歌,是动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施的行为,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自然的方式,是随心所欲的。歌唱,可以作名词。通常理解为用心和方法去唱,强调有方法地学习,可以作为事业和专业的追求。有歌唱家,而没有唱歌家,因此可以看出唱歌和歌唱是两个概念。
在此我需要提醒大家一点:中小学教育中使用的是演唱和唱歌的概念,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没有使用歌唱的概念。是对所有学生唱歌和演唱的培养,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为标准的,不是教育学生把歌唱作为事业和专业的追求,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叫歌唱教学。
▼
『怎样“唱会”歌?』
音乐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会”。我们平时做测试的时候都会问学生:这个知识学过没有?老师教过没有?题答对没有?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学过、教了、没答对、不会。所以说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会了,原因就在于中小学没有在中考、高考设立音乐考试,没有人监督音乐教学质量,没人评价“会不会”。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得好不如学得会。老师在课堂上分析歌曲结构、知识、背景、讲述歌曲的要点,但是最后不会唱,依旧是一场空。
我曾经听过一堂课,学一首土家族民歌。上课时老师戴头饰、做表演、做律动,下课我找了三个小朋友让他们唱一遍,没有一个孩子能把这首歌唱完整。但是我在香港听过的一堂课里,老师一节课教了两首歌,上完那堂课孩子们都会唱,而且至今那两首歌我也会唱。这就和我们的教学观念有关系,好多老师和我说教材里的歌曲教不完,我就用我曾经在美国课堂看过一堂课学六首歌的例子回答他,他们不使用分析歌曲的方法,因为教唱歌不需要用到分析,教合唱才需要分析。
我们国内大多数老师讲课把重点放在了欣赏作品、讲故事、看图话、分析作品,这都是学习音乐的错误方式。为什们我们在教学中会出现那么多问题呢?是因为我们对唱歌的理解不对。会唱歌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思考一下:你会唱的歌是怎样学会的呢?我们的教学中为什么会遇到学生“学不会”呢?不成熟的看法是:老师们被教学中(不是声乐和音乐学习方法)所谓的循序渐进、从分解到综合等方法和被教育学的理论所影响。音乐教育中的很大问题就是“肢解”音乐。我要告诉在座的老师、校长们,其实音乐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学科是从元素到整体的过程。例如数学先学十以内加减法,语文先学字、词、句、段再到篇章结构,而音乐从不可以这样学。音乐不适合使用循序渐进地方式,永远是以整体的方式体现。
大家应该知道关于音乐心理学有个格式塔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小学音乐课上学的歌就包含了音乐中所有的要素,所以小学只要上音乐课就会包含音乐中的所有要素。音乐只有整体才有表现力,只有整体才具有审美价值。所有音乐个体元素的学习都会破坏音乐的表现力,音乐“肢解”后是没有表现力的。音乐不从音符学起,音乐是从整体的体验入手,强调音乐的整体性。
与“唱会歌”有关的原则是:聆听与模仿、整体与重复、弥漫与强化、态度与情感。这四个原则是老师必须要记住的,“唱会歌”也是依赖于这四个原则。音乐创作的第一原则是重复,没有重复就没有音乐的流传,没有重复就没有音乐的记忆。孩子没唱好,是因为重复的次数还不够。给大家举一个音乐的弥漫性的作用的例子,课间操的音乐,所有人都得听,放十遍以后大家都记住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十次之后就可以达到终生不忘,这就是音乐的弥漫与强化的特点。
▼
『怎样唱“好”歌?』
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唱“好”歌。唱好才具有审美的价值,唱好才具有心灵和情感的体验。
这里的“好”有两层意思:
1、把歌唱好,唱“好的”(教材)的歌。
2、唱好歌,唱好的歌。这点主要针对教师,提出在教学中的学习要求,唱好歌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
歌曲的艺术处理需要真正来自心灵深处的理解,在实践中掌握音乐表现的技能,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长短)、旋律、装饰音、切分音、句法、风格等等。唱歌不是一系列技巧的组合,而是一个人完整音乐的表现。
重要的方法:
情感的运用,人可以用嗓音表达无数丰富多彩的情感,但对其中原理却一概不知。
个性的发展,每个人对唱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音乐学习当中,模仿也是创造。在所有唱歌教学中,只有一样东西即不可教又不可学,那就是个性(嗓音也是有个性的)。每个人唱歌时都会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音乐中原本是不含有故事和生活经验的,音乐中的生活体验是听歌的人自己注入的,音乐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音乐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原理,音乐中的情感是听赏者被唤起的情感,不是音乐中所固有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武断地否定孩子们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歌词的作用,演唱歌曲需要读懂歌词,通过歌词理解音乐、表达情感是有效的,但是记不住歌词很正常。音乐教育需要记住的是旋律,并不是歌词,歌词属于生活经验,不属于音乐经验,在音乐教育中应当以音乐经验教育为主。
歌曲表现与诠释的技巧:记忆、音符的连接(连音与断音)、音色、读谱(校正准确)等。教师的作用等同于指挥,除了组织好教学外,还应当尽量地、有创造性地诠释作品,充当作曲家的代言人,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
『怎样才叫会唱歌?』
主要目标是:浓厚的兴趣、自信心和快乐。
正确的姿势和有规律的训练习惯
正确有效的呼吸方法
自如、发音平稳、情感丰富
咬字正确、清晰优美
掌握连音与断音的技巧
敏感、感人的歌曲诠释与艺术处理
富有魅力的表演
▼
『关于唱会、唱好、会唱三者的关系』
唱好歌在会唱歌中体现,唱会歌不是目的,不能等技术成熟了、歌曲学会了再进行艺术处理。
会唱歌在唱好歌中生成,技巧应在艺术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音乐学习的技能技巧不是单纯的训练,单纯的训练会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技巧要在实践过程中完成。
唱歌教学的顺序
一、基本要求
延长了的说话。说话是自然和放松的、是音量适中、是有情感的,延长了的说话就是要把自然放松、中等音量、情感表达融入到唱歌当中。
发现自己的嗓音、能用不同的声音说话、对长短高低做出反应、掌握气息和发声位置等技巧、自信、有表情地说话。
二、发现唱歌用的嗓音
要求儿童利用自己的嗓音为故事和诗歌创作声音效果
利用问答游戏体验不同类型的嗓音,例如教师可以问:你带来了低语/说话/唱歌用的嗓音吗?
利用一个手势,让儿童教手势用不同的嗓音说话或唱歌。
三、发展对乐句的意识能力
让儿童清楚地吟唱出歌词
让儿童用不同的嗓音练习一些精选乐句或英语片段时创设一些活动
儿童用不同的嗓音练习一些精选乐句或英语片段时创设一些活动
四、合唱教学在教材中的设计
齐唱——轮唱——支声式合唱——复调合唱——二声部、三声部合唱
人类只有两个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一个是合唱,一个是交响乐,合唱是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
『唱歌教学的基本方法』
听唱法:以完整的聆听为主,学生主要根据录音或者教师的范唱进行“模唱”,以直接演唱歌词为主。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范唱”尤为重要,它是学习的总动员,教学成败的关键。
视唱法:根据学生的识谱能力情况,可以采用视唱法教学。视唱法也应十分注意对歌曲完整地欣赏和聆听老师的范唱。其基本模式是:整体——部分——整体,即:综合——分解——综合的原则。
游戏法: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学习歌曲,通过歌曲的学习理解音乐、体验乐趣、掌握知识。
唱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每一个人都可以唱歌,人类接受唱歌的三种方式有三个。最容易的是听音乐,可以不用任何技巧,其次是唱歌,即表现音乐,最难的是器乐的操作。中小学以欣赏和表现为主要的学习领域。
音乐老师和领导们要记住非常重要的一点:学习音乐重要的是提高一个人的表现能力。在任何情况和场合下都可以用声音、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聆听音乐、能够产生自己的见地、见解,能够听出音乐中丰富的变化这些才是需要掌握和重视的。
“唱歌”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最容易的学习方式、最直接的心灵体验,必须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