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宝林:合唱赋予孩子身心的健康丨乡村中小学合唱教育研讨会
编者按
1月17日,乡村中小学合唱教育研讨会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全国合唱、教育及公益届部分代表,以“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公益项目为案例,对合唱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做出了思考,也分享了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干货满满。我们将“合唱教育讲坛”的嘉宾发言一一整理,与大家共享。
今天推送的发言嘉宾是国家一级指挥、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八秒合唱团艺术总监阎宝林,他的发言主题是“合唱赋予孩子身心的健康”(以桑植为例)。
阎宝林
(文字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大家好!既然是研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直言不讳,发言仅供参考。
合唱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声乐的集体活动,它对我们每一个孩子的身心有益,尤其在中国现今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有益于孩子将来步入社会,这是无容置疑的。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从合唱本身属性、教育的目的和合唱教育的责任三方面简要阐述合唱如何赋予孩子们身心健康。
合唱本身属性
既然讲孩子身心健康,我们就追溯到最早的原点,我们每个人诞生之初,在胚胎时期,最早发育的是心脏,五官首先发育的是听觉,我曾请教一位妇产科专家,并进行了探讨。这个时期的发育,孩子对母亲心跳节奏感应灵敏:一旦母亲心跳加速,室外不够安静、不够安全,胎儿会紧缩一团;当母亲安然入睡时,心脏跳动平稳,胎儿就会在羊水里面活动。
所以,孩子最早感受的音乐要素是心跳的节奏。出生后到学龄前,听觉较为发达。既是不言语,也可用听觉来判断音的高低、长短和音色。所以无论是音乐世家还是农村家庭出生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耳鼓膜最初对声音的感应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变化而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就合唱本身来说,其集体性参与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孩子进入合唱团必须学会交际能力,这种不自觉的交际在独生子女家庭是很难获得的。而合唱学科本身在排演中赋予孩子的演唱技能,久而久之形成的能力与三大文明素质是相辅相成的。谦让、合作、担当!这个在很多以个体表现的学科中是难以获得的。合唱对于贫困地区,不需要支付购买乐器和师资培训的费用,嗓子这个“乐器”既经济又便捷。所以,合唱学科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便于孩子走进音乐世界。桑植县作为贫困县,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合唱项目的开展更有现实意义和实施价值,做社会公益,找准这个方向,是非常明智之举。
教育本身的目的
就教育本身的目的而言,中国不断在探讨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作为一个拥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感觉中国教育把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混淆了。众所周知,教学中要考试,我常对我的学生讲:考试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但是,我们教育的大环境已经把它目的化了。比如说应试教育,高考决定人一生的命运,这就是中国教育很多方面出问题的症结,考试本身无可厚非,但它不是教育目的!那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教会孩子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责任?怎样的担当?如何拥有独立自主地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讲。
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教育出问题体现在每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的表现形态上,在谈吐、在举止、在不自觉的名品店的购物等等生活环节中。我曾在清华大学排练,既是高考状元也未必懂得他们考进清华后,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每年大学毕业生很多,即便是就业单位很好,在做人、做事方面发生问题的案例已屡见不鲜。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并非智商,是情商,而情商又是由什么来培育呢?美育!所以,合唱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赋予被教育的孩子们重要的身体(合唱的体能集训)与心理(融于集体的快乐意识)的健康,是通过前面我讲到的三大人文素养的建构来实现的,它对教育者同时也赋予强烈的社会责任。
合唱教育的责任
我们在教育上经常狭隘地认为,教育就是校园履行的一种工作,其实这只是狭义。广义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曾在我的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上说过:“毕业仅仅是开始,因为在社会大学里,我和你永远都是学生。”我们为什么要穷尽一生学习,因为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担当的责任太多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当下信息时代,如果不学习,一旦被淘汰,或许连摒弃的原因都不明白。
昨天“澧水之声”合唱团28位老师在台上的表现让我意外,第一个意外,声音意外得统一。我在来的路上心想,一个贫困县教师合唱团的音乐会能举办就不错了,再一看场地,没有音乐厅,放着许多话筒,确实有种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感觉。但第一声出来,我就感到意外:如此和谐、统一!我认为昨晚的合唱在音质上、美感上一点也不贫困。第二、曲目意外得广泛。可见合唱团在作品阅读量上下了功夫。第三、表现意外得时尚,背景画面、服饰、编排等都已经刷新了我心目中的县级音乐会水平。这三个意外说明,桑植县通过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教师合唱的能力具有了一定高度,这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责任。我特别想说:昨天晚上的音乐会,桑植民歌我还没听够!在这里我想呼吁一句:桑植的民歌、桑植的合唱改编、作曲创作的扶持,如果桑植的相关部门、音乐老师、桑植人自己都不去担当的话,谁来担当?!(掌声)
八秒合唱团在第十一届世界合唱研讨会上演出后合影
2017年我带“八秒”合唱团到西班牙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合唱研讨会,获得国际合唱联盟颁发的最高荣誉——“杰出贡献奖”证书,如果说秘诀,那就是走民族之道!“八秒”此行全部演唱的是我国的无伴奏民族合唱,而这些民族合唱是源于对各个不同区域、不同少数民族作品的学习逐渐积累而成的。听到悦耳的桑植民歌,我就想,将来“八秒”要向你们当地歌手们求教,拓展曲目、互通有无。有位桑植的音乐老师表示非常艳羡“八秒”多样的时尚风格,其实,一路走来,民族合唱才是“八秒”真正的立足之本,这是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毕生都要努力奋斗的一项工程,你们说呢?(掌声)
立足本地,走民族之道,并非不唱外国作品,学习外国作品是“洋为中用”的起始,把它学透、学懂,就晓得如何为己所用。合唱教育赋予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要担当起社会、国家的责任,因而加强对56个民族、各个地区不同文化的了解、音乐特性的探索,甚至南北方言的掌握都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现在似乎不自觉地陷入高考怪圈。其实,大家应该明白,合唱的学习和其他音乐门类一样讲究“童子功”,它不仅仅是指技能的“童子功”,更多是讲思维方式。孩子耳朵的培养有四个年龄阶段:学龄前(7岁以前)、发育前(12岁)、17岁、24岁,孩提阶段一旦错失训练,随后的补救是难以达到童子功效的;我们讲孩子的发育,更多注重变声,其实听觉和骨骼的变化不容小觑。人老了,第一个体现就是“耳聋眼花”,戴老花镜说明你视力退化,其实却不知,眼花之前或许已经“耳聋”了。既然五官最早发育和最先退化的都是听觉,所以抓紧早期听力的训练正是对生理规律的尊重。
当然,在上述每一个年龄段的科学训练也是补救加强的重要环节。需要说明的是并非老年人就无法进行合唱训练,而是24岁之后,听觉训练相对困难,不易达到更高的标准。由此而言,听觉的训练应该抓紧从早期开始渗入。我常说,中学的老师开始训练听觉比小学老师见效相对要慢,有时学生在高中合唱中所犯的错误或许是在小学时就已养成的毛病。所以幼儿教师、小学老师责任重大啊。日本幼儿教师的工资比大学教师工资还高,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未知世界,而我们中国现在相当多对孩子的教育是用成人的意识和想象进行侵略。所以,值得我们教育者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喜欢音乐的孩子并不喜欢我们的音乐课,我们的教育方式一定出了问题。
“善欲人见,非真善”,所以我不提我和“八秒”做的公益,但我希望大家思考,公益事业更需要我们做什么?更需要怎样带给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幸福的快乐?通过与您相处交往的孩子能够获得什么?
我觉得一个人成功与否,就是你在人群中出现,能给别人带来多少快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应该遵循孩子每一个发育时期,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我想强调一点:环境决定孩子的身心。我们以桑植县的孩子为例,如果昨天这场音乐会能够让孩子们学会安静就值了。昨晚我特别注意场内的孩子,前排两三个孩子开始特别躁动,当一位教师或是父亲与他们悄悄耳语后,他们全程就比较安静了。这个素养比我们杭州、北京、上海的某些孩子还好。我在国家大剧院有次演出,在指挥非常安静的一个乐句时,清清楚楚听见台下有位孩子大声喧哗。至今我依然不怪罪那个孩子,因为当一个孩子在公共环境中连起码的安静都不懂,那一定是学校或家庭教育缺失了什么。
“八秒”合唱团全国巡演
2016年“八秒”的全国巡演最令我幸福的不是“八秒”体系的推广和影响力的提高,而是所到之处培养了一批如何观赏合唱的高素质观众。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公共环境、观赏音乐会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是我们每一个成人必须言传身教的生活常识。当我们真正开始讲究听觉卫生时,音乐会上才会从根本上杜绝手机的铃声、塑料袋声、嗑瓜子声、喧哗声等等音乐之外的听觉垃圾。所以,昨晚音乐会上两位桑植的孩子,被提醒后,就能安静看完音乐会,说明孩子是需要引导的。如果桑植县每位观众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是贫困县,因为它的富裕体现在精神追求和县民素质上已经远远高出一筹,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国民教育的责任所在,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障所在!
小井村村民合唱团
我曾经说过小井村村民合唱团给中国合唱带来了震撼。央视青歌赛上,村民用原文演唱的《圣婴降临》《茨冈》等经典作品令所有专业人士惊讶并感到意外。当年我作为浙江参赛团的艺术指导正巧与他们同住一楼,交流中深深感到,在经济上、服饰上,他们确实贫困,但在合唱的发声上、在拉丁文的准确上,却比我们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参赛团高出一截。至于缘由,时间关系,不再展开。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当初一个山区的贫困村,在合唱文明上通过口传心授达到如此高度,令很多专业团体汗颜的同时羡慕不已;这样的震撼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意义才是真正的价值。思考什么?我们到底落后了什么?教育。
此次公益活动四家主办方瞅准了合唱这个“点”,一旦带动整个教育“面”,就不仅仅是“快乐合唱3+1”的事,它将给整个教育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我不太喜欢大家说“城市孩子”、“乡村孩子”。尤其对孩子,不要随便这样称谓。久而久之,城里的孩子有种莫名的优越感,农村孩子还没有经世,就已经感到自卑。我在杭州培训时,常听到城里孩子不自觉地说同学“是农民工的孩子”,而农民工的孩子会说“爸妈不会辅导我的,他们是农民”,那种优越与自卑坦然地写于孩子脸上。所以我特别注意在孩子们面前的用语,我从不说“城里的孩子”、“乡下的孩子”。早年在央视后台,我问董卿,采访孩子时为什么要蹲下?她说“因为这样在视觉上我们是平等的”。为什么我们在教育语言上不能呢?
当然很多政策制定必须要有这样的区分,因为乡村和城市确实有很多不同。我的意旨在于教师在主观努力上尽量不要产生这样的偏差。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已明确指出,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的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呈现,人们需要更加丰富的工作、学习方式和生活、娱乐方式等等。从合唱教育本身而言,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改变社会环境,但教育者可以管好我们每一节课堂、面对每一个被教育的孩子,而教育氛围的净化、社会环境的改变正是从这些点滴细节发生的。
我的发言还有点时间,再补充一点。如果说学会安静是合唱赋予我们的一种修养,那么,作为时间艺术的合唱赋予我们的第二个修养就是守时。今天开会前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王茂蓉副县长迟到了。她上台发言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我来晚了,我接到的通知是9点”,这是对等候的我们的尊重。人不可能没有失误,但失误后的抱歉是起码的公平。有次19:30演出,等到20:00领导还没到,我就直接开始了。人与人互相尊重,无论职位的高低,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的维权意识维在什么,维在我们对人格权力的尊重。作为一县之长,王县长能够如此,我觉得桑植县的社会环境一定会更好!(掌声)
希望大家从合唱方面做起,学会安静,学会守时,它一定会对孩子做人做事产生深刻的影响。
刚才我和王茂蓉副县长聊到贫困县的评定标准是否依据人均经济收入,她说确实有这个因素。我觉得贫困一定是相对的,再穷都不能穷精神,此次桑植之行让我看到了桑植精神上的富有。作为项目扶持对象的桑植县,在合唱方面是具有相当实力且大有希望,一块良玉,一旦雕琢将价值连城;作为贫困县,桑植的精神生活是丰富且有追求的,让我们通过合唱手段大力促进教育发展,只有在精神上真正富有,才是赋予孩子身心健康的可靠保证,才是人类追求无价财富的意义所在。
谢谢大家!不妥之处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