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郭声健丨信念与追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

2018.02.02 291 字号

编者按

1月17日,乡村中小学合唱教育研讨会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全国合唱、教育及公益届部分代表,以“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公益项目为案例,对合唱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做出了思考,也分享了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干货满满。我们将“合唱教育讲坛”的嘉宾发言一一整理,与大家共享。

今天推送的发言嘉宾是湖南省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郭声健,他的发言主题是“信念与追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


 

郭声健

(文字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我最羡慕的一种人,就是搞合唱的人,因为他们特别有品位、特别会享受。我自己已经为退休以后的生活做了安排,就是参加老年合唱团。

我最仰慕的一种人,就是做公益的人,因为他们特别有信仰、特别有情怀。其实我也义务地为老师、学生们修改论文、编辑出书、指导课题申报等坚持了快20年,但这些充其量只是做点好人好事而已,没什么信念,更谈不上追求,所以当克梅理事长邀请我参加这次研讨会时,我说好,机会难得。

我羡慕的人来了,我敬仰的人来了,我想跟着你们学合唱,跟着你们做公益,做一个有信念、有追求的人。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信念与追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又质量的美育。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大家做公益,肯定是有信念、有追求的,我们发起“快乐合唱3+1”的四方,如果说没有信念和追求,是不可能做成这件事的。我联系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认为我们的信念与追求,就是十九大报告里面的一句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天在座的都是美育工作者,我们探讨的是学校美育工作,所以我将其中的“教育”改成了“美育”。


 

发言之前,我想首先要表达一份感谢之情!感谢桑植的老师、孩子们昨晚为我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合唱音乐会;感谢“快乐合唱3+1”公益项目为乡村孩子带来了高品位的审美体验。此处应该有掌声,让我们把掌声献给桑植的老师和同学们,献给我们的主办方和协办方。

党的十九大正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十九大报告中,“美”字出现了27次,我就马上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都是美育工作者,是从事美好工作的人,那么,在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尽到我们的责任呢?

我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精神生活需要,而精神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与重要位置的是艺术审美生活。一个艺术审美素养低下的人是不可能拥有丰富的艺术审美生活因而也是不可能拥有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的;一个民族整体精神颜值的美化、精神面貌的改变、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审美生活的滋养,都是以艺术审美素质的提升为实现前提的。因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让人民拥有较高的艺术审美素养


 

前两天我买了一本书,书名是《回归艺术本身:艺术教育的影响力》,(我买书倾向于买国外的专著,资讯比较前沿,信息量较大。)这里所说的回归艺术本身,从精神生活角度如何理解呢?长期以来,艺术教育边缘化,不受重视,我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美育、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这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我们一直在说,我们的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发挥创造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等等。关于这些方面,这本书里都有谈到,但书中也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艺术教育与这些方面可能具有相关性,但不一定是艺术带给我们的,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确切地证明艺术教育与智力发展、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存在因果关系。为此,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总监芭芭拉·埃辛格尔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即使艺术教育对创新不能做出贡献,作为人类体验的重要部分,艺术教育也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很难想象,没有了艺术和文化意识,我们还能活得很好!这句话说得好,很实在。在座的各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合唱,没有了艺术,我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

我们要从十九大报告中寻找我们的立足点,寻找我们的价值所在,还可以从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里面获得,那就是: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美育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德智体三方面比较,美育发展极不平衡,明显滞后,而美育自身的发展同样也是严重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城乡差距十分严重。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年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美育同样必须实现现代化,不能拖后腿。

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课率约50%,部分省区仅为30%。全国贫困地区共1100个县,薄弱学校占全国的40%,学生占全国的33%,这些学校的孩子一半左右没有享受到最基本的艺术教育。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教育公平不是一句空话,是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关于破解美育发展极不平衡这个问题的主要路径,我在这里总结了两条:

第一条:整合全社会资源,多渠道破解美育师资短缺问题。

据教育部的统计,2016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艺术教师62.4万名,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的6.7%,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的艺术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11%,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师缺额还很大,国家正在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是强化增量:建立农村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采取交流轮岗、对口联系、下乡巡教、挂牌授课等多种形式,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第二是优化存量:建立高校与地方、行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与服务一体化,加大对美育教师特别是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第三是统筹资源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成立美育工作室,高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持基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阶段解决师资问题,不能只靠配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是我国美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了确保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的质量,该《管理办法》给兼职教师设立了一个入行的门槛

第二条:引领新时代风尚,呼唤成立美育工作者义工联盟。

据悉,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正在思考成立全国性学校美育工作者义工联盟(或志愿者联盟)的有关事宜,其目的就是要崇尚奉献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美育合力,规范公益管理。这些年,许多美育方面的公益项目也时有开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是做着做着就变了味,违背了初衷,丧失了公益性质,有的则是基于多方面原因而坚持不下去。所以急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来统筹管理、规范和指导美育公益事业,特别是要把目前各种美育公益活动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动,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学校美育的良好氛围。联盟可能首先在全国布若干个据点,由美育义工据点调研统计周边地区学校对美育义工的需求量,匹配需求方(薄弱学校)和志愿方(美育义工)的各自需求或意向,进行统一调配,使美育公益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美育的精准扶贫,同时还要明确参加美育义工的基本资质要求等。我们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期待成为美育义工联盟的第一批据点,还希望在座的各位多多支持我们,因为你们有经验,有激情,我们要多向大家学习。

 接下来讲一讲我对德清公益、对“快乐合唱3+1”的理解。


 

我认为,“快乐合唱3+1”的“价值”体现在它是美育精准扶贫的创新之举,其“意义”体现在它是美育公益事业的星星之火。而项目发起的四方所坚守的“信念”是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权利与需求,其“追求”是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虽然这一追求现在还没有实现,但若干年之后我们肯定可以实现。这也是我今天发言的题目“信念与追求”的来由。


 

 

在我的发言PPT上展示的这两张图片是有艺术教育的农村学校,虽然简陋但还是有,还有很多地方是完全没有的。


  

像这里有两张对比图片:一张是一个农村学校可能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学生,校长、教务主任、任课教师都是一个人,老师在大树下给学生们演奏二胡,学生们围在老师身边痴痴地聆听,这让人感到既心酸又温暖,不管这位老师二胡水平如何,至少他让孩子们知道,这是一件叫“二胡”的乐器,二胡是可以发出声音的,这就是音乐,音乐是美妙的。与此同时,我们再看看另一张图片:城市里,8000余位老师在一个大体育场观摩音乐课堂教学比赛,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类似的大规模的活动中,其实这样的活动里面所投入的资源都是公共资源,应该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但是这些资源却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中,这就是不公平。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快乐合唱3+1”项目愈发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与意义,它追求的是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公平”是体现在这个项目聚焦乡村孩子,“有质量”则是体现在这个项目从推广合唱艺术开始,而不做其他的。大家都知道,合唱艺术是一定要讲究品位的,不是说随便来个人,上完课就走了,培育学生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所以说从聚焦乡村孩子到推广合唱艺术恰恰就体现了我们的追求,即尽可能让我们的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

接下来我说一说关于乡村学校合唱教育的展望。我不懂合唱,所以我只能从教育的角度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是教育目标要由提高音乐技能到实现以美育人。合唱是美育,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我们做这项活动最终还是要落脚到育人的层面。“快乐合唱3+1”做完后,要达成什么成果呢?就是让参与的孩子们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而且还要从情操和心灵的角度有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积极的、正能量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鼓励克梅理事长和组织开展项目的各位老师一定要挖掘出我们这项公益活动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可以知道项目做完后,我们的孩子到底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哪些变化,这个非常重要。

二是受惠对象要由关注少数成员到惠及全体学生。要彻底解决美育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的问题,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那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我们的项目主要的受惠对象还是合唱团的孩子们,能够让一部分孩子先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这就很不简单了。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这一部分孩子变成所有的孩子。所以,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拓展乡村合唱教学的受惠面,这是我们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三是教学内容从传唱合唱经典到传承优秀文化。这是看完昨晚“澧水之声”教师合唱团新年音乐会给我的最大启示。刚刚陈家海教授讲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昨天音乐会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把许多的澧水民歌改变成融入了现代元素的优美的合唱曲,真的非常美妙和动听。如果不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一味地去传唱古老的民歌,也不现实。所以我想我们的合唱,在曲目选择上,可以从经典合唱作品开始,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更多地通过合唱这种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活动形式要从开展课外活动到对接课堂教学。那怎么样通过课外活动对接到常规课题教学活动中去呢?我想教学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上合唱曲目太少,课外我们的训练曲目也可以引进课堂,教材里的合适曲目有可能的话也可以改变为合唱曲;合唱团的孩子可以在课堂里面去演唱,去引领、去示范,让他们去带动所有的学生;合唱团的训练也可以向所有学生开放观摩等等。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打造高品质、专业化的合唱团,而是让所有孩子都能受益。

五是成果呈现要由参与比赛活动到常态展示分享。现在我们的成果展现大多是通过比赛活动,孩子们的获得感更多的是在比赛获奖那一刻。我们希望孩子在参与合唱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排练、表演)都获得享受,期待将来我们的成果展现能够从参与比赛改为常态展示分享,合唱团的展示可以在校园内、校园外随时随地的进行。我昨天还和周跃峰教授聊起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我记得第一次活动是叫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那个时候,进北京参加汇演就是一种荣誉,而现在呢?虽然叫做艺术展演,但不拿一等奖,拿个二等奖就是丢脸。这不正常啊!我希望以后合唱交流能够成为常态,合唱团水平无需比高低,学生进入合唱团本身就成为一种荣誉。想想看,昨晚我们澧水的学生合唱团与大城市学校的合唱团怎么去比?从专业技能技巧角度,恐怕永远都比不过。但谁又敢否认,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学校的学生合唱团,他们都是最棒的呢!

总结一句话,我的合唱教育理想是:快乐合唱,优雅成长。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快乐合唱3+1”应该讲好童声背后的故事。上次我跟李克梅老师碰面的时候,就给了她这样一个建议:挖掘童声背后的故事,做一本《童声背后的故事》的书。昨天上台演出的28位老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佳佳老师,因为她是第一个向《童声背后的故事》投稿的作者,所以我记住了她的名字。我相信这本书出版后,对老师、学生的影响不会亚于获奖的,因为它记录了我们做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那些温暖感人的瞬间,值得我们一辈子珍藏。当然,我们编书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背后的故事,不是为了自己出名,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更多地影响更大范围的我们的同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