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音乐新教师(七):如何认识和对待“叛逆”的学生
编者按:
新学期伊始,小编在公众平台后台和“快乐合唱3+1”各县学习群里,陆续收到音乐老师们的学习需求,大多集中为对教学教案和优秀一线音乐老师教学方法和经验的需求。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个教案网站,供大家下载(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同时转载“音为有爱”微信公众号郭声健老师撰写及整理的原创作品、适合音乐教师的可读性强的系列文章,与大家共享。
全文转自音为有爱公众号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本文的朗读音频
小米在来信中向我这样诉说:初二(8)班刺头比较多,是让我最感纠结的一个班。就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精心备的课已经无法正常进行了。……我克制不住自己,一句“这里是音乐课堂,不是菜市场”便脱口而出。接下来,我给学生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从表面上看很有成效,课堂马上静了下来,但其实我知道,这种状况并不是我想要的。学生用带有恐惧的眼神看着我,安静的课堂气氛中掺杂着火药味。……还好,下课铃声终于响起,我逃也似地离开了教室。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米的无奈与尴尬。于是,就如何认识和对待“叛逆”期的初二学生,我和小米进行了专门交流。
初二学生的确是有些“叛逆”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相比较而言,家长的感受可能更为深刻。刚才我在休息的时候翻看一本2007年17期上登载的一位读者在“短信平台”上的留言,刚好谈的就是这个问题。留言是这样的:“对每个家庭来说,孩子成长中的叛逆期,都像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内战’。‘硝烟四起’时,相爱的人们彼此伤害,待到收拾残局时,才发现遗落一地的,都是爱的碎片。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离开之后,才开始思念。当我们流浪的心,在风雨飘摇的暗夜里忐忑不安时,父母的爱永远是一盏不熄的灯,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很显然,这段话是站在叛逆者的角度来说的,或许这位读者此前就是父母眼中的叛逆者,这是他叛逆过后、懂事之后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父母,也懂得父母对他们的爱,他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故意挑起与父母之间的“内战”。而之所以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让父母感到很叛逆,那是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然,任何人都不敢保证自己在这一特定的成长期不叛逆。其实,一代又一代,都是这样的,现在埋怨孩子叛逆的人,或许当年的自己就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叛逆者。
我觉得,我们对用“叛逆”一词来形容这个时期的孩子,应该加以反思。之所以我们认为他们叛逆,是因为他们的言行举止不符合我们给他们定制的好孩子好学生的规范标准,与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有些背道而驰。但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言行举止是正当的,那是他们长大了、懂事了的表现,那是父母和老师不理解他们,小看了他们,是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是我们跟不上时代。为此,我们用“叛逆”一词来形容他们的那些表现,在他们看来应该用“独立”一词来形容比较恰当。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更多地是要求他们做什么、怎么做,认为他们应该如何如何,认定我们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我们是爱他们的,我们不会去害他们。的确如此,没有一个家长和老师是不为孩子着想的,也没有一个父母和老师是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然而,我们在爱的名义下对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是否遵循和尊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呢?至少作为一个父亲和教师的我,在这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对此了解得也是很少很少的,以至于当儿子在初二叛逆期的时候,我因他迷恋网络而对他动过手。
初二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在生理上则一年之内身体发育趋于成人化,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心理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致使他们心理发展很不稳定。与初一、小学生和初三学生相比,初二学生心理波动性很大,感情易消退,他既无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性,又无高年级学生的那种理智性,其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感,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迅速反应。他们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敢作敢为。他们忽而对这个感兴趣,忽而对那个着迷,今天满怀信心,明天却消极沮丧,言行举止常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渴望成为社会的一员,受人重视。他们思想单纯且开放,重感情但又缺乏理智和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他们的意志力在发展,但克服困难的意志还不强,容易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为一谈。他们的内心世界随着生理变化逐渐复杂化,开始不大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女生较为突出,显示出闭锁性的心理特征,有心里话不愿对老师、父母讲,更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写在日记里或倾吐给自己的知心朋友。他们随着自尊心的增强,更加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找不到人倾诉。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一方面既要张扬其个性,一方面又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会导致他们自我封闭、攻击、退化、妥协、求助无援等心理现象。
在生理发育方面,初二学生一般在13-15岁之间,正值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从外形上看,已近似成年人,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第二性征生理发育和性激素的刺激下,男女学生出现明显的性心理变化,对异性产生好感并渴望接近,有正常的性冲动和欲望,初二年级下期表现更为突出,他们希望在交往、接触中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和好感,开始追求异性和恋爱。因此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表现出积极、主动和注重仪表的态势,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达到引起他人关注和重视的目的。由于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和社会上对性意识的神秘化,初二学生特别是女生就可能产生性迷惑和性心理障碍,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如孤独、忧郁、苦闷,易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由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增强,初二学生往往表现出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但是,其增强的旺盛精力和动机需要跟能力发展的水平往往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是适度的,将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后果。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社会性约束与自我独立的矛盾冲突往往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无视其“自我意识”存在的外界因素,常想方设法予以对抗和反对。其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劝说和约束要求不肯听从,犟头倔脑、任性。对明知合理的教育措施和行为规范,不分是非一概反对、经常强词夺理或从中作梗,高唱反调,有时故意表现出令人不满的淘气和捣乱。如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满意,便故意表现不爱听讲,做小动作,提一些怪题刁难老师,有时说一些俏皮话,引起哄堂大笑,扰乱课堂秩序,引以为乐。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表现为:一方面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不苟言笑,慢慢地与同学疏远、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是多疑,总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心境处于一种紧张的“提防”状态,以至于自己看不起自己。
小米,上面这一段关于初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文字,我是从有关心理学论文里归纳提取的,这并不是我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我相信它是科学的。在这里和你聊这个话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你在再次面对初二学生的时候,能够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要提醒自己记住一点: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需要我们采用特殊的教育教学方式去对待。对于初二学生的教学,我想我们需要转变固有思维,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叛逆”的初二学生,那是正常的初二学生,而那些“听话”的孩子,或许在某些方面真有可能不太正常,因而而更加值得我们的关注。一旦当我们从心底里认同了初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这样一个观念,把他们的所谓“叛逆”行为视为是他们正常的生理心理表现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为他们的“叛逆”而纠结、头疼了,我们就不会再去花大力气去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了,就不会竭尽全力去试图改变他们的个性特征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更多地去思考如何针对这样一群特别的孩子来施以特别的教育,把特别的教育爱献给特别的淘气包,如何去尽可能改变自己的教学来适应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说,初二学生好表现,我就尽可能去创造机会满足他们的音乐表现欲望;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我就尽可能让他们去体验因逆反所造成的需要自负的后果;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我就尽可能地给予他们赞赏和鼓励以使其重塑自信;他们对流行歌曲特别感兴趣,我就满足他们暂时的兴趣并相信他们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是易变的;他们不愿和老师交心,我就主动和他们约会交往或写信交流,等等。
总之,对于初二学生,我们需要把他们那些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视为是正常的,然后针对他们那些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特点制订出非常规的教学目标,选择非常规的教学内容,采用非常规的教学方法。千万不要跟“叛逆”的初二孩子赌气和比个高低,要放弃“内战思维”,要避免“硝烟四起”。要记住:退一步,将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