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春日沁童声|贵州古邦添富小学美育公益行

2025.03.28 154 字号

黔山春涨翠含烟,

侗韵飞歌柳水边。

芦笛摇风穿竹寨,

琵琶抱月润心弦。


3 月 18 日下午,“河流・孩子”添富小学合唱团项目组一行 8 人,在暖阳中踏入黎平县古邦添富小学。成员包括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跃峰,贵阳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蒲紫嫣,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韩宜芳,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张斌以及 3 位研究生,围绕古邦添富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用合唱传承当地侗歌文化等内容展开实地调研。


 

贵州古邦添富小学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古邦村,是一所沿“柳江”而建的中心小学,现有学生 300 余人(含幼儿园)。在半山坡上的添富小学,孩子们如同山间欢快的雀鸟,欢呼雀跃,满心期待。吱呀一声,校门缓缓推开,几十张红扑扑的小脸映入眼帘。五年级的小花紧攥着彩绳,羞涩又兴奋地笑着说:“老师说会有会魔法的音乐老师来!” 在这所留守儿童占比高达 80% 的学校里,音乐课曾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侗歌新唱,古韵焕新声

1

项目共建交流会

项目组与韦剑校长和音乐老师们围坐一处,就合作共建事宜细细商讨,希望依傍古邦镇的山水人情,开展属于学校特色的活动。提及学校因诸多限制难以参加外出展演时,德清公益执行秘书长张斌当即提议:可借村镇里的节庆集会、农事庆典、养老院等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到花园田野间纵情歌唱。如此一来,寨子里的乡亲们便能亲眼瞧见孩子们的成长,分享这份喜悦,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大变化。


 

2

侗歌合唱改编采风

“要让传统民歌唱出新声!”在民族歌曲合唱改编研讨会上,周跃峰教授眼里闪着光,满是期待。四位身着传统侗服的当地非遗传承人,手持侗笛、侗琵琶演奏起来,侗笛发出质朴的音调,侗琵琶弹出简单却悦耳的旋律。他们齐声开嗓,唱起一曲曲侗族大歌。歌声里带着不加修饰的自然感,充满古早韵味,将侗寨平淡却真实的生活缓缓道来。专家团与四位非遗传承人就侗歌合唱改编激烈碰撞,力求在合唱改编中既保留侗歌 “众低独高” 的复调精髓,又要巧妙融入现代合唱技法,让古老侗歌焕发出新的生机。


 

 

3

合唱团排练指导

孩子们那一张张乖巧的脸蛋,眼里满是对老师的喜爱与崇敬。周跃峰教授现场带领孩子们玩起了气息游戏,学习科学发声法,“123456...13,哇,孩子们竟能数到 14,太棒啦!” 孩子们学得认真极了。


 

当一至六年级 48 名合唱团员唱响侗族大歌时,那稚嫩的声浪在食堂中不断回荡。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未经雕琢的纯净童声,正是侗族大歌千年传承至今的鲜活基因。


4

远程音乐课堂调试

远程音乐课堂的首次调试,更是让师生们兴奋不已。一年级的教室马上就要变成 “远程音乐课堂的魔法基地”,下周起,孩子们就能通过摄像头,跟着长沙市开福区音乐教师团队学习音乐,以邱小燕老师带领的名师团队,将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奇妙音乐世界的崭新大门 。


 

星火燎原,汇聚公益力量

次日,项目组马不停蹄地前往贵阳学院音乐学院,拜访院长曾果果教授,就 “河流·孩子”添富小学合唱团公益项目展开深入合作探讨。曾院长欣然表示,贵阳学院音乐学院十分乐意与德清公益携手合作,学院可安排专业教师投身公益支教工作,同时计划在下半年派遣音乐专业实习生前往添富小学驻校支教。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校把音乐课上好,把合唱团带好,全方位助力学校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调研之行,亮点纷呈

本次调研之行,硕果累累。我们深入校园,全方位了解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勾勒出其清晰全貌。与当地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就民族歌曲合唱改编达成高度共识,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架起了桥梁。更令人欣喜的是,与贵阳学院音乐学院携手开启全新公益合作,汇聚各方力量,共筑音乐教育的美好未来。


文化传承创新:采用 “非遗 + 现代” 双轨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重焕生机。


科技赋能教育:精心搭建远程音乐课堂,打破地域限制,为山区孩子带来优质教育资源。


长效帮扶机制:积极构建高校、公益组织、非遗传承人的合作网络,确保公益帮扶持续发力。


立足本土创作:开展侗族大歌改编计划,量身打造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唱歌曲,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未来可期,梦想照进现实

暮色降临,返程的车辆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下行,添富小学逐渐淡出视线。我们深知,民歌改编不仅仅是对一支歌谣的创新,更是为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关键钥匙;远程课堂也不只是一块屏幕,而是跨越山海、连接希望的桥梁。这些闪耀的光点,终有一天会汇聚成璀璨的银河。